有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中国目前的城市人口中,有2600万人因买房供按揭得了轻度忧郁症。虽然这一数据无法准确核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周围有许多人正在为还购房贷款而备感负担沉重。
一位业界人士估测,在新购房人群中,每月偿付按揭贷款占
个人收入比重30%以上的家庭至少有50%以上,而按揭还款占到收入50%的家庭大致有30%左右。如果将20%所得税、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日常生活支出、子女教育等各种必不可少的开销加在一起,城市普通老百姓居住成本所占家庭收入比重过高是不容置疑的。
我不知道有房者的感受,反正我就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到那时,我可以不要一日三餐无忧的生活,情愿天天与柴米油盐为伍,做一个围着灶台转的居家男人;我也可以不要整天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情愿为家里的饮食起居精打细算,掂量着每一分钱的最大使用值;更甚至于我情愿背负起一身的债务,用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把快乐建筑在自己的肩膀上,苦难压力一个人扛。有报纸说,像我这样结了婚还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叫“寄生族”。这样的比喻让我既气又急。“寄生族”固然快乐,可又怎能敌得过在小天地里尽情放纵自己的无限诱惑?又怎能掩盖得住我争做“一家之主”的勃勃雄心?为了正名,为了荣誉,无论如何我也得……
中国人太爱面子,宁肯在人后吃糠咽菜,过不成样子的日子,也要在人前摆上七荤八素,让面子光彩照人。殊不知这种面子放在买房上,不仅成就了一路上扬的房价,也把自己推入了心神俱疲的苦日子。
中国人的面子其实很辛酸,从所谓“三大件”的变迁就可以感受到微微发颤的叹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八十年代是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九十年代是电话、电脑和空调。跨入了新世纪,“三大件”变成了住房、汽车和子女教育。如果说上个世纪中国人因为经济不发达,社会相对封闭,而使面子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群体行为尚有情可原,在五彩斑斓的现代社会里仍然用“三大件”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就未免有点儿拙朴了。
我们当然知道,安居才能乐业。但如果让沉重的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因买房供按揭得了忧郁症,恐怕这居也难安了。
一位在外企供职的二十几岁的白领,月收入5000元左右,一出手就买了个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月供占去了收入的一半儿。虽然收入已经不低了,但买房后压力仍然极大,经常会捉襟见肘。面对一个人干吗要买如此大面积住房的疑问,她居然很无奈:没办法,我们同事家的房子一家比一家大,买个小房子怎么好意思叫别人来玩?据调查,最严重的还贷比例已经占到了收入的70%以上,日子过得惶恐不安。按照理论,借款人房贷的月供支出应该控制在月收入的50%以下,而所有的家庭债务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
必须控制在55%以下。这一负债水平应当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负债的警戒线。但有关调查表明,买房者中有三成的人月供占到了家庭月收入的一半以上,超过了家庭负债的警戒线。
买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但如果因为买房而放弃了其他的生活乐趣,生活品质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于是,为面子买房的人造出了房地产的另一个泡沫,心理泡沫。
按照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表明生活水平越高,而食物支出占总体支出的30%-40%时就进入了富裕阶层。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一些人因为还贷比例过高强行压缩了食物所占的比重,生活不仅没富裕,反而品质急剧下降。中国人的面子和恩格尔开了一个玩笑。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说,他在美国的月收入是5400美元,交完税和社会保险金之后还剩4000美元,除去住房、汽油、汽车保险、电费、水费、取暖、手机、有线电视、食物等,还剩大概2500美元。就是这样一个比例。
生活当然要改善,房子当然要买,但如果不量体裁衣,一味贪大做面子,对自己对社会恐怕都不太负责任。对己放弃了过好日子的良性状态,对社会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有资料说,日本、瑞典和德国三个发达国家新建住宅平均建筑面积分别是85平方米、90平方米、99平方米。而且30岁以前的年轻人极少能自己买房子。我们凭什么二十几岁年薪6万就敢买130平方米的房子?
房价疯涨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面子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但在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房产泡沫中,面子也多少是其中的一根搅棒。我们不仅为了面子放弃了日子,还用面子帮开发商整了把自己,实在是有一点儿可气,又有一点儿可怜。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