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变化揭示就业率真相
在江西省已经挤掉的虚假就业水分中,约有1/3来自一些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用人需求的假单位。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就表示,在近期进行的广东省就业率情况抽查中,就发现不少这种含有
水分的就业率。一些学生与已经破产消失的企业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单位签约,他们向记者透露,学校向他们施加压力,有的学校表示如果学生在限期内拿不出就业协议,将被扣发毕业证书。
除了一些学校作弊之外,一些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规不力,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不少学生实际找到了工作,但由于用人单位拒绝按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校方无奈只能让学生找亲戚朋友随便找个熟识的单位糊弄一份假协议。江西某旅游学校一次被清查出有数百名学生假签协议,但学校也非常委屈:这些学生全部在酒店上班,但酒店连最基本的劳动协议也没签,行业规定要有3个月到半年的试用期,超过了就业率的统计时限,总不能算这些学生失业吧?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江西省就业办信息市场部部长王为民指出,一般来说,就业率统计分为常规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两种。常规就业率多以毕业生与具体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效的国家级或省级《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为准,毕业生接收单位多为公务员、大型企事业单位。而灵活就业率的内容则五花八门,凡签署县区级以上劳动合同或办理了择业代理的学生均可列入。记者据此比照江西省2003和2004年就业率统计数据,发现一些就业率高达90%左右的高校,其灵活就业率的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达到2/3以上。事实上,人们的传统观念都是以常规就业为正式工作,临时就业率的攀升恰恰反映了严峻就业环境下,不少学生退而求其次的心理。反过来,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低在公众心中的直观印象。
评价就业率指标不宜一棍子打死
尽管就业率带来了诸多争议,人们还是习惯于将其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社会对就业率的强势关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江西省农业大学校长石庆华已经连续好几年为毕业生就业的事四处奔走和推销,2005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石校长对半月谈记者说:“只重招生不重就业,不重视专业设置和调整,对不起那些望子成龙、高额投入的家长。”
对此,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表示,就业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而且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事实上,教育部只公布整体的就业率,反映不了就业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市场分析难以提供一个清晰的依据。江西省就业办信息市场部部长王为民认为,下一步有必要公布就业的具体组成结构,这样既便于分析就业市场,也有利于澄清对就业率的误会和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内“跳槽”,这与工作单位的机制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专家因此建议,国家统计就业率时可以借鉴国外的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三至五年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介体系。(记者张敏亢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