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就业率成了敏感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在比2004年增加58万的基础上,就业率仍达到了72.6%,与2004年的73%基本持平,基本实现了此前有关部门的既定目标。然而,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相关数据掺有水
分,而一些地方的高校在就业率上作假的新闻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猜想。那么,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就业率到底有多少水分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教育部资料显示,正是从公布就业率的1999年起,高校扩招正式启动,其2003年的首批毕业生高达212万人,比2002年毕业生增加约1/3,随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都以二至三成的幅度跳跃性增长,远高于扩招以前每年新增毕业生数不过10%的幅度。正是基于增速过快带来的潜在影响,社会各界对迅速增加的大学生就业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这一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这些政策给高校上了金箍。然而,据劳动保障部数据显示,2005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在现有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缺口在1400万左右。同时,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二成以上。一方面是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来自下游就业市场的压力,高校由此处在了两难的境地。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的就业市场并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纳这么多毕业生,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关部门就用就业率指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必然会出现“虚假就业率”。
事实上,就业率真实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江西等地率先推行高校毕业生核查,针对就业率的打假行动成效显著。半月谈记者从江西省政府办公厅获得的数据显示,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就业办发现虚假就业3005人次,占毕业生总数的3.72%;2005年发现虚假就业4752人次,占毕业生总数的4.08%。这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唯一被披露的高校就业率打假数据。
“当然,对于核查出的这些虚假就业情况,已经及时从就业率统计中作了剔除。”江西省教育厅就业办主任张爱萍介绍,“经过层层挤掉水分,江西公布的就业率真实可信,基本是江西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真实反映。”
记者对照有关资料发现,在全国所有参与统计的省、市、自治区所公布的就业率排名当中,江西就业情况与其GDP排位类似,位居全国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