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一语惊天下,“这里有一个规范管理的问题,一些部委个别人决策决定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
李金华此语产生的震动非同寻常,“驻京办”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岁末年初,是“驻京办”迎来送往、跑“部”“钱”进的黄金时段。那么,今年处在舆论风暴中的“驻京办”与往年相比,到底有什么变化?
舆论重压下面临转型
据悉,目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特区以及中央级的大企业等在京共设办事处52家,而未经批准的国企和地方政府、部门在京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则是不计其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全国引起震荡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名字也时常榜上有名。2005年7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发表《“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详细地揭开了“驻京办”存在的腐败沉疴,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
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驻京办事机构存在的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
在舆论关注与中央高层的重视下,记者发现,各地“驻京办”的工作方式在悄然转变。
“这段时间主要是接待省里各个部门的领导,他们来京看望在京工作的老乡。”某经济强省“驻京办”的一位主任毫不避讳地说,“今年风声比较紧,跑部委的工作有所缓和,但我们还是希望以另外的方式,与有关部委继续加深感情,因为还不知道今后的政策导向如何呢!”
而来自南方省份的另一位官员则这样表示,“就目前的现状,从国家那里直接得到资金与项目支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往年都来,如果今年突然不来了,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一些旨在联络有关部委的新春茶话会之类的活动,今年还是要搞。”
“要是在往年,目前几个掌握项目审批权的部委门前已是车水马龙,今年好像冷清多了。”某沿海省份驻京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今年来京‘跑部’的企业相对减少了,来探测政策动向的官员多了。这一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记者试图了解一下有关部委对此现象的反映,但几乎所有的部委都三缄其口。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上面一些精神有关。据他称,“在‘驻京办’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谁都怕撞在枪口上!”
“尽管今年送礼比以往更讲究‘方式’,但还是经常被退回,这是以前没有的事情。”一位“驻京办”主任告诉记者,“实际我们都清楚,他们不是不想要礼物,而是不敢收。这样也好,我们需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驻京办”面对今年的工作思路时,基本处在等待、观望的状态。当谈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大多“驻京办”工作人员显得异常敏感,甚至避之而不及,只含糊地搪塞记者,“还在等待上面的政策。”
“实际我们这期间也在有意识地弱化应酬、公关和接待职能,强化为民服务的职能,如信访、进京农民工的各种协调服务等。”一位西北省份的地区“驻京办”主任表示,“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日前,记者在某市“驻京办”采访,正好北京某部门给这家“驻京办”打电话,让他们去“把上访者领回去”,这位热情的主任忙不迭地中断了记者的采访:“我要去接一个上访的群众,这段时间此类事情很多。”随后安排副主任接待记者,便匆匆出门去了。
“在维护首都的稳定、维护地方政府形象方面,‘驻京办’做了大量工作。”根据一位知情者的说法,现在来北京上访的人,一般是由国家信访局和公安部门通知当地“驻京办”去接人,“驻京办”再通知当地乡镇一级的政府来北京把人接回去。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驻京办”在岁末年初,也召开一些“联谊会”之类的活动,把在京干出成就的老乡招在一起欢聚一堂,目的在联络感情,希望他们能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今年这类活动好像比往年多。”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省“驻京办”工作人员正在对来京务工人员的返乡日期、到站等进行汇总统计,准备报铁路部门统一办理团体票。“今年应酬比往年少一些,这样也有精力为普通群众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