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有一个最招人喜爱、也最醉人的词:春节。它像摆在历史果盘里一枚沉默不语的果实,任人咀嚼,供人品味。它的核是经过了千百年风雨洗刷过的那种,很凝重,也很清香,在人们面前晃动着,使大人还是孩子都像吃了兴奋剂似地围着它的光环舞蹈。 不同的时代
,春节这个词始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它因众人的一种聚会或活动而形成,以后渐渐成为人们一年四季下来的“总结”与“发言”。到了唐宋时期,李世民在诗中依然吟咏:“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这印证出,当时的春节体现着强烈的节令感,是春天开始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春节的姓氏未改,但身份还是随不同的时代在不断变换着。燃烛守岁,细听漏滴,畅饮屠苏(一种驱邪醒魂的酒),合家欢庆,其乐融融。──这是春节很遥远的过去时了。当然,在那遥远的时光隧道里,我们也会听到“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清凉,以及“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感慨。“春节”这个词在发展中,逐步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中心词。它从不随便发出声音,但却把身影清晰无比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我在很小时,也很清晰地感受过这个词。还未入腊月,就扳起指头数日子。即使真的等到春节来临,也只能去过缺衣少食的春节。但我们对这个名词满怀着希望和激情。春节像一个天外的客人如约而至,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围着它唱歌跳舞,打雪战,踩高翘,直把小小山村给闹翻过来。假如看到母亲买回了几尺新布,看到父亲拎回了两斤猪肉,就从心里真心实意地来感谢春节,认为只有春节才会有这大的魅力,才让我们通向快乐而洁净的乐园。 现在再看看春节,已是锦绣一片了。中国人过春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在春节身上,凝结了国人太多的向往和期盼。它是一年的过去,是又一年的开始,所以现在的人们把它打扮得很时尚,很鲜艳。衣食温饱早已解决,吃年饭兴起去饭店的热潮,QQ问候,短信祝福,网上贺卡,旅游过年等等,把一个本来很传统的春节变得现代而个性,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有位名人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对于春节也是一样,越是传统的精神,越是现代的。当我们站在二十年、三十年开外的地方,也别去说二百年、三百年,来眺望一下春节的“将来时”,就一定会发现春节这个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多么的纯洁而可爱,每和它亲近一次,人的心灵就会受到冲刷和震撼。当我们在想着花样去过好传统节日时,一定不要忘记它传统的根,这样,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词语身上,就有许多新的意义等着人们去发掘,去为它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