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期待】
中国母亲:关心、期待孩子一辈子
日本母亲:孩子成人后就任其自由发展
为了考察中日母亲对孩子期待的差异,我们对学历期待、社会生活期待及家庭生活期待三大方
面做了调查。
其结果表明,两国母亲对孩子的学历都有较高的期待,而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方面的期待,中国明显高于日本。这与两国母亲的教育态度及老后观相联系。
中国的多数母亲因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不仅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很高,对其终身的发展也给予极大的关注。
和中国不同,日本虽然是一个高学历倍受重视的学历社会,但大学教育已走出神话的世界,正向大众化方面发展。所以从人的一般教养需要出发,日本母亲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以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而对孩子将来的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期待,则因教育和扶养义务的完成,而不象中国母亲那样继续投入较大的关心。
从老后观上看,许多母亲因不打算同孩子的家庭生活在一起,从孩子上大学或参加工作时起,便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向老后的生活,因而对孩子的前途持较宽容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
【对孩子的养育态度】
中国母亲:溺爱、娇惯、擅养“小皇帝”
日本母亲:周到照顾生活、适度让孩子做家务
关于母亲的养育态度,我们从对孩子的营养、睡眠、学习环境及家务的态度等十多个项目进行了考察。两国母亲在许多项目上都有着较一致的态度,如注意营养的搭配、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等等。说明两国母亲对孩子生活照顾得较周到。
但在对待孩子做家务的劳动态度上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59.5%的母亲表示不让孩子做家务,而日本此项的比率只有25.4%。
美国的《每周新闻》
早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不久的1983年,就称我国的独生子女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称我国家长为服侍这些“小皇帝”的仆从,暗示中国家庭教育的危机。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造成我国独生子女任性、依赖心增大、利己自私的通病。试想一群动脑而不会动手、任性、缺乏自立能力的孩子,其将来的发展能否回答家长的期待,能否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生活?在这一点上中国母亲的养育态度与其对孩子人生的期待很难统一、一致,令人深思。对孩子自立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
综上所述,这次考察的结果可以概括如下:
日本母亲家教特点
日本的家庭教育对象多为2—3个孩子。
母亲对孩子的评价比较客观,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期待较为一致。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较明确的区别,即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及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家庭,而学习则主要依赖学校等教育机构。
母亲对孩子的学历期待较高,但对其将来的发展则较为宽容。
从母亲自身的条件来看,学历较高,家庭主妇即使有工作,日工作时间也较短的人很多,因而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但是因日本社会对男女性别分工的不同要求,家务及家庭教育主要依赖于母亲的倾向很普遍。
中国母亲家教特点
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母亲对孩子的期待较高,孩子的实际成长水平与母亲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偏重学习而忽视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的倾向。
从母亲自身条件来看,学历较低,因而虽然热心于孩子的教育,教育上却不免出现盲目的行动。
此外,虽然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但由于同为双职工,在工作与家庭教育子女的时间分配上,很难做到三全其利。
克服中国母亲自身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因素,一是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二是改革现行劳动制度。对于后者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日本的工作时间制度,以给母亲较多的时间安排家务、教育孩子。
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高就业、低收入”的平均主义,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局面,也使妇女在事业与家庭及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负担过重,举步艰难。
在男女平等意识已普遍为人接受的中国“妇女回家论”显然不会受欢迎。但是在独生子女的教育倍受重视的今天,允许妇女在生儿育女期间采取阶段性就业或多种形式的工作时间制度,无疑是解决妇女负担过重的良方。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安定及家庭教育的充实。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