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函谷关 许阳
小时候听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出生在平原的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不绕道呢?后来学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词才知道了原委。由于关口对军事、交通的重要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名”关,这之中,函谷关便是极负盛名的一
个。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以北15公里处,东临河宽流急的弘农涧,西靠连绵不断的衡岭塬,南依耸入云霄的秦岭,北濒浪涛滚滚的黄河,是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惟一通道。函谷关始建于周初,据《考古通论》记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自然形胜,人工伟力,筑成了这个固若金汤的城池。
来到函谷关前,迎面便看到“函谷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登上关楼,向东俯瞰,弘农涧自南向北横拦在关前。函谷关的西侧就是函谷古道了。函谷古道全长15公里,谷深50至70米,谷底宽20米,最窄处只有两三米,难怪古代军事家称此道是“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站在函谷关上,极目远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函谷关自设立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五纵攻秦、楚汉争关、西原大战,直至抗日战争时的函谷之战,函谷关都起到了主宰局势的作用。杜甫的“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就形象地记述了唐军与安禄山函谷关大战的一场悲剧。函谷关,一直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白马非马”、“终军弃襦”、“鸡鸣狗盗”、“紫气东来”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当然,使人感受最深的还算是老子了。老子李聃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邀,撰写了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道德经》被奉为经典,函谷关也就成为道教信徒的朝圣之地了。
漫步函谷关,“车辚辚,马啸啸”的历史回声一直在耳边飘荡。在关楼南侧,有一处箭窑遗址,是周武王库封刀戈的地方。当年周武王灭纣后,解散了军队,遣散战马于华山之南,放牧战牛于桃林之野,刀兵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用兵。可是,刀兵入库,天下便真正太平了吗?几千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周武王未免太理想化了,欲望的驱使,使一代代胸怀野心者踩着血泊走向了权力的顶峰。自古至今,世界并没有一日的平静。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只剩下这成堆的箭镞,坚守着和平诺言,向世人无声地昭示,不知道那些制造战争的野心家们何时才能觉醒。
夕阳西下,雄关静默,凉风拂面。环顾四周,乍然间游人已寥寥,箭窑遗址旁只剩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