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昨日语出惊人。他说,实际上,石油、电信、电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竞争的格局,这些行业当中几乎没有哪一家是垄断的。而且,这些企业的主要资产都在上市公司。准确地说,他们的股权已经多元化、社会化。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重新看待垄断。
这样的说法不仅违反常识,也与经济学
对于垄断的定义不合。亚当·斯密创建现代经济学的著作《国富论》,大量篇幅就是批评垄断,论证自由竞争为什么能够增加国民的财富。20世纪20年代以来,垄断与竞争的问题也始终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当人们在讨论中国当下的市场时,不能无视这些知识传统。
李荣融支持其观点的理据是一个经验性事实:现在全球50个生产石油和消费石油的大国,76%在国内只有一家石油公司,其中20%的国家是一个国家有少数几家石油公司,一般不超过3家。而中国正好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因此这种竞争是适度的。
一个产业只有一两家或几家巨头存在的事实确实不假。全球不少行业都是高度集中的,人们最熟悉的是饮料业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快餐业的麦当劳与肯德基,飞机制造业的波音与空中客车等等。问题在于,这种市场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格局是相对自由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还是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设立并维持的?
假如是前者,也就是说只要市场没有因为政府的强制性限制而封闭起来,那么即使市场上只剩下一家企业,它仍然不是垄断的;因为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自由进入,这会逼迫处于独家经营地位的企业像面临真实的竞争那样,压缩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相反,假如政府通过强制性权力给企业进入设置了极高的门槛,或者干脆就禁止企业进入,那么哪怕这个市场有几家企业在活动,它仍然是垄断性的。
判断一个市场究竟是竞争的还是垄断的,重要的不是看这个市场上有几家企业,而是看政府是否通过强制性权力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李荣融说,美国把两家最大的航空公司波音和麦道合起来,其实让两家合在一起的是市场机制,不是美国政府。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似乎也没有禁止其它公司生产飞机,因此即使在美国市场上只剩下波音一家,美国的飞机制造市场仍是竞争性的。严格意义上的垄断,就是法律授予特权并予以保护的垄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政性垄断。
根据这个标准,国内的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基本上是垄断性的。判断这些行业是垄断还是竞争的,只需回答一个问题:民营企业是否可以相对自由地从事石油开采、冶炼等业务,民营企业是否可以开办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公司,民营企业是否可以开办银行、吸收存款、发放信贷?或者私人资本是否可以建设铁路、经营客货运业务?回答是否定的。有不少企业渴望进入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政府却禁止其进入,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垄断。
据此进一步说,市场是否垄断,跟其中的企业产权性质没有直接关系。铁路确实属于典型的国有独家垄断;三家石油集团的部分业务虽已上市,产权已多元化,但它们仍然是垄断性的。其实,私人企业也会成为垄断性的。地方保护就是地方政府在本地市场制造垄断,因为政府把本地市场封闭起来了。只不过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国有企业更容易被政府授予垄断特权,并且政府也有更充分的理由维持国有企业的这种垄断地位。
当然,在这个垄断性市场内部确实也会存在某种竞争,比如移动曾经与联通打过价格战,但由于市场本身是封闭的,因此这种竞争是极不充分的。在没有外部潜在竞争对手压力的情况下,垄断性企业之间倾向于形成合谋。而且垄断性企业假如是国有企业的话,作为大管家的政府可能会促使其结成价格同盟,比如民航总局近年来一直禁止航空公司打价格战。
当然,李荣融主张石油、电信等部门不存在垄断并不奇怪,因为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的大管家。问题是,国资委的这种判断是否会影响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对这些行业的性质的判断,比如是否会给《反垄断法》定下基调?跨国公司在某些行业确实处于强势地位,但它的背后并没有政府权力作为支撑,因而从长远的角度看,其独家地位永远是岌岌可危的。对市场扭曲最严重的正是行政性垄断。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假如不反这种垄断,则《反垄断法》就没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