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利益送给群众,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莱西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平民百姓在工业化中得“福娃”。
工业化,让15.5万农民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模式。他们在政府的免费培训下,洗脚出田跨进企业成为工人。在这种转变中,他们提高素质,走向富裕
莱西市姜山三村的迟彬功老人如今过上了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两个儿子、两个儿媳经过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都成了本镇外资企业正儿八经的工人,每人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这份不错的收入,让迟老汉一家人告别了低矮窄小的茅草屋,住上宽敞明亮的别墅楼。老两口也和城里的退休工人一样在家里操持家务接送孙辈上下学,小日子过得殷实而甜蜜。
在莱西,像迟老汉这样的家庭有很多很多,像迟老汉儿子、儿媳这样走出黄土地、进入企业当蓝领的农民工有15.5万人。
莱西市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59个,内资项目1599个,全市每年新增加就业岗位2万多个,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让更多的农民走出黄土地,这个市采取政府“买单”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指导、职业资格、专项技能等多种培训。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15.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年增加农民收入20多亿元。
工业化,将70%的耕地和80%的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弱化了农民的投资风险,让50%以上农产品实现了转化增值,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今年,莱西市店埠镇前由村村民李瑞英给青岛华杰食品有限公司种植2亩大蒜,收获后,大个的蒜头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直接被公司收购;小个的蒜头,李瑞英用水浸泡去皮后,也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被公司收购;再加上卖蒜薹的钱,2亩大蒜足足收入了10000元。
在莱西,像李瑞英这样依傍食品企业发财的农民有数不清的人家。
莱西市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立足三农抓工业,把发展引进发展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统筹城乡、破解“三农”难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支持促进其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引进发展食品加工企业600多家,将全市80%的农户和70%以上的耕地全部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使全市50%的农产品实现了加工再增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去年,这个市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市。
工业化,让10000多名土生土长,土里创业的小商小贩,转变成了企业主,他们在春风化雨的工业化大气候中,抓住商机,大胆地扩张、裂变,成为当地的响当当的经济主体
院上镇蔡家庄村是一个仅有203户、800人口的小村庄,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却拥有花生加工企业14家,年可加工花生14多万吨,营业收入2亿多元,带动本村及周围村庄300多农户在花生加工和流通行业创业当上小老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500多人,平均每人月收入750元,成为远近闻名靠花生致富的小康村。
近几年,莱西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本地企业裂变扩张的意见》,出台了37条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等,这些意见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活了城乡各类民间资本投资置业的积极性。截止到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的民营企业累计达到16887个,个体工商户14071户,注册资金41.8亿元,建成民营经济专业村16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2处。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84.2亿元。
崔展红 万全法 万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