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寒的初冬,走进城阳区城阳街道北曲组团旧村改造现场,看到的是火热的场景:钢架林立,塔吊挥臂,建筑车辆来往穿梭,加班加点的工人前后忙碌。而已经率先完成旧村改造的小寨子、后田等社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新型居住区早已拔地而起,小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
近几年来,该街
道按照城阳区统一部署,以“改出一片新社区、改出一片新环境、改出一片新产业”为目标,尊重民意,凝心聚力,在居民自治中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旧村改造工程。今年以来,该街道启动13个社区整体旧村改造,已完成投资17.8亿元,拆迁民房8000户、企业及经营业户246处、90万平方米,建设居民安置新区居民楼244幢、86万平方米。
这一切,得益于城阳街道在加快以旧村改造为主体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好了“三步棋”,呈现出互动多赢的发展新格局。
突出“三个基础”,凝聚旧村改造的强大合力。打好班子基础。通过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全面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使之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还特别规定,实施旧村改造的社区必须由社区党组织负责召集“三会”(两委成员会、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表决;对于班子基础不牢和实施方案未经“三会”表决通过的社区,不得启动旧村改造。打好群众基础。通过“三联户”(党员联户、巾帼联户、社区两委联户),借助小寨子、后田社区的整村改造效果,使群众亲耳听、亲眼看、亲身感受到因此带来的重大实惠,形成了上下互动、思想统一的浓厚氛围,使旧村改造真正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做到无障碍拆迁。打好经济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等方式加快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04年该街道年可支配财力100万元以上社区28个,其中过1000万元以上的社区达11个,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今年启动旧村改造的社区中,城阳、南疃、小北曲、北曲前等集体可支配财力较强的社区实行了自主改造模式。
做到六个清楚,实现旧村改造的公开透明。该街道本着“公开透明、尊重民意、依靠群众”的原则,确保居民“六个清楚”。即对操作程序清楚、对安置面积清楚、对拆迁补偿标准清楚、对居住环境清楚、对实施方案清楚、对发展前景清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腾出的土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确保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力保障了旧村改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同时,在旧村改造规划上,该街道实行“阳光规划”,投资2000多万元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将34个社区划分为8个居住组团,高标准编制修建详规,使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在社区基础设施功能设计中,充分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统一规划建设休闲、健身、购物等场所和公共绿地,“双气”管道入户率达到100%,绿化率达到36%。
严格实施全程监督,改出“三个一片”。注重对拆迁新建过程的监督,改出一片新社区。为保证居民对旧村改造的监督权,该街道对拆迁和新建的监督工作做出了严格的规范:签订拆迁协议必须达到100%,方可予以审批,确保“成熟一个、改造一个”;将旧村改造的支出全部公开,自觉接受各级组织和广大居民监督。注重对设施配套过程的监督,确保改出一片新环境。在居民安置新区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各种管网的配套建设中,接受居民代表和监督小组对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督,实现所有管网一次性全部入地,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居民新区的管理体系和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发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治环境,确保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居住新区。注重对产业开发过程的监督,确保改出一片新产业。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依靠居民引资引智、接受居民监督的基础上,加快规划建设了一批富有经济发展活力的产业。城阳村社区利用近300亩旧村址土地建设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每年可培育创业小老板及个体工商户1300多人,可增加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吕家庄社区利用旧村址土地引进佳家源超市,吸纳劳动力1500多人,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260多万元。
本报记者 钱卓 通讯员 孙建正 孙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