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一号公报),以详尽的普查数据全面展示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
公报显示,低学历就业人口过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公报还显示,2004年中国公有制企业数量下降将近50%,私营企业数量增长将近50%。
数量消长实力格局
不变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
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516.9万个。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相比,增长明显。其中又突出表现为公有制单位数量大幅度减退,私企数量快速上升。
以企业法人单位为例,2004年我国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增加了22.3万个。其中,“国字号”(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减少17.7万个,下降48.2%。同样在数量上走“下坡路”的还有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45.6万个,减少40.2万个,下降46.9%。
与此相对照的是,其他企业形式,尤其是私营企业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加。
2004年私营企业增加了65.8万个,达到198.2万个之多,增幅达49.7%。位居其次的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增加10.6万个,增幅35.2%。接下来,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加1.3万个,增长9.6%。
但是,从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情况来看,由国家投入的资本仍然是主体。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325万个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为18.2万亿元。其中,由国家投入的资本8.7万亿元,占48.1%;个人投入资本5.1万亿元,占28%;港澳台和外商投入的资本共占16%。
低学历就业占七成
公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产业活动单位中,更多的单位选择进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总产业活动单位数量的69%。相辅相成的是,这些行业也成为就业岗位的最大贡献者。
2004年末,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30882.8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几乎平分秋色。从具体行业来看,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解决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提供了8390.5万人的就业岗位,占所有岗位的39.1%,是提供岗位最多的行业。排名第二的是建筑业,它向社会提供了2792.6万个就业机会,所占比例为13.0%。
不过,教育程度较低仍然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提供的就业岗位相比,就业人员的学历则呈现出了“倒金字塔”状。普查结果显示,高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共计占据了七成以上比例。 本报记者杨茜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