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连续接到多名老年读者的电话,反映他们缺失儿女的精神关怀,晚年生活异常寂寞。其中70多岁的陈老告诉记者:“孩子不是不孝顺,可是我们这些独自生活的老人每年只能见子女一两次,当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我们老年人的心声,真希望子女能多回家团聚几次!”
记者了解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赡养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老年人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非常迫切,子女的“精神赡养”问题也就成了一个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老人索要“精神赡养”
“不知道国家法律对子女的‘精神赡养’有没有规定?”
在市直某机关退休的赵老在电话里对记者吐露,“如果我的子女常年不回家看我,我可不可以到法庭去告他,让法庭强制他们回家和我们老两口团聚?”
通过十来分钟的交谈,记者了解到赵老有一子一女,儿子定居国外,女儿远在新疆,每年儿女给的赡养费加在一起共有五六千块钱,加上赵老和老伴的退休金,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可是享受天伦之乐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奢望。赵老的儿子已经五六年没有回国了,女儿两年前回来过。“自从儿女成家立业,一家人在一块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就是电话也是三两个月一次。”赵老言语里透露着无限的沧桑。
据烟台市老龄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9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79%,而且近几年全市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有将近一半是“空巢”家庭。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近半数老人的感情生活处于“沙漠”状态。
最是孤独老人心
“最近天气降温,我们都主动打电话告诉子女,让他们注意保暖,可是我们却没有接到子女的电话。”随着天气的骤变,老人最关心的就是子女所在城市的天气变化,可是子女对自己父母的生活状况却漠然置之,难怪老人的话语中透着凄凉。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城市老人在精神赡养方面的需求大于物质上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产生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心理及生理疾病。
记者联系了赵老的女儿,当记者把老人的心情告诉她之后,赵老的女儿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在我们的印象里,保证老人的物质生活是儿女的责任,没想到老人这么寂寞,今后一定多回去看望爸妈。”
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对每个老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近一半的“空巢”家庭中,大约有3成老人与儿女见面的机会是每年一次,而且交谈较少,由于缺少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老年人常常在孤独、寂寞中忧郁成疾。
老人呼唤社会关怀
为了追求子女的精神慰藉,老人欲将子女告上法庭,对此滨海正大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道伟表示,对子女“精神赡养”的立法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硬性规定子女一定时间内看望父母次数比较困难,而且,一旦做出如此规定,儿女不情愿的话,对老人更是一种精神的折磨。比较折中的办法是,虽然子女不能经常回家,但是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子女对老人的精神关怀。
记者从市老龄委办公室了解到,为了让老人多多享受子女的精神赡养,今年3月份,市老龄委推出的《农村推行赡养协议书》涉及到子女探望老人的频率,子女需要在承诺的节日到来时主动看望老人。协议书样本中还约定:“老人过生日为老人祝寿”。同时,不少从事老年工作的人士表示,当今社会,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更是对孝心的考验,作为子女,应该多多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对父母以精神上关怀。本报记者
刘新国 本报通讯员 金玲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