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座城市的文明所在,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富足、文化昌盛,更在于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总是处于“漏水”状态,归属感从何谈起?
为减少盗窃摩托车案件的发生,广东顺德公安分局在开展治安大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印制了大量“温馨提示”宣传资料,免费向市民派发,提醒摩托车主注意防
盗。别小看这一张提示单,据统计,自10月15日以来,民警已发出“温馨提示”达500多份,当地刑事发案率比之前下降了42.9%,摩托车被盗案件更是下降了50%。
在深圳,估计许多市民都曾经接到过警方的“温馨提示”短信,短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近期社会治安热点,提请市民主要应预防的各种情况与措施。
警方是公共服务机构,他们被看做法律与秩序的执行者,但法律的威严并不仅仅体现在雷厉风行的打击犯罪上,犯罪已经发生,破坏已经造成,警察不只是一个秩序的事后修复者,而应成为一个秩序的事先预见与管理者,预见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通过服务的整合消弭于萌芽状态。
给摩托车主送一份小小的防盗提示单,给市民一个安全防范的“温馨提示”短信,是及时的信息传递,提高了民众的预警意识,这既减少了民众因为疏忽而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减轻了警察事后追查的成本付出,是一件双赢的事。更重要的是,只有当警方面向社会的大门敞开,警察深入大众,与大众发生更多的日常联系,让人感觉到“警察时刻在我身边”,大家才愿意向警察打开自己的心扉,警察才能从各种生活细节中得到第一时间的信息反馈,从而提高自身运作的灵活性和效率。有很多犯罪行为,不正是来源于不起眼的生活矛盾?不正是埋伏于某个琐碎的小事件中吗?
警察只有与公众合作,形成高频率的互动,才能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公众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自己遭遇紧急状况时能及时为自己提供服务的警察,而不是只会坐在办公室等待人们上门报案的警察。
提供直接的帮助是一种“有难必帮”的服务,提供间接的信息咨询帮助也是一种“有难必帮”的服务,警察必须要肩负起“社会服务生”职责,与大众联手、共同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的第一道防线,这才能让广大市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安全而自信的“主人感”。(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