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一些媒体热烈谈论的话题。其实,近些年来,领导干部退休后到大学从事学术研究或教学管理的事并不鲜见。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中的这句话,让几千年来的中国读书人时刻铭记于心。尽管有人认为,这句话中
“优”字的含义是“有余力”、“有余暇”的意思,但千百年来,人们仍然喜欢约定俗成地把它理解为“优秀”。书读好了就去做官,做官成为历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其实,“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似乎很少被人们提起。一些领导干部退休后到大学从事教学的现象,也许可以理解为“仕而优则学”。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大学成为不少领导干部退休之后发挥余热的一个舞台,这不仅是他们个人事业和理想信念的延伸,也折射出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人们观念的更新。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双向选择”。名牌大学郑重地向那些退下来的领导同志发出邀请,看中的不仅是他们的“名人效应”,更是对他们的学识经验和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这些有经验的领导同志欣然受邀赴教坛“履新”,需要胆识,更需要学识,是他们基于对相关大学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而作出的理性决定。
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的社会声望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不要说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年代,退休领导当院长是很少见的事,就是在十几年前,当我们听说某某外国领导人退出政界转赴大学任教,还会觉得比较新奇。因为那时,在很多人看来,“教书匠不如皮鞋匠”、“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大学教授似乎是“迂腐、穷酸”的代名词,怎么会“人人趋之”?
不可否认,在当今“仕而优则学”的现象中,个别附庸风雅的人,只想挖空心思谋一个学术虚名,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人们注意到,那些投身学界的领导干部,不少是富有独到见解的有识之士,在为人方面受人尊敬,在从政方面可圈可点,在治学方面也学有专长。因此,有这样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精英,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熏陶一代学子,受益的不止是那些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的高校学生,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我国大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1日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