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职工黄跃
“多么渴望不再为药费发愁啊!”
71岁的黄跃是山西某机床厂的退休职工,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自己退休又早,每月只有500元的退休金,厂里已经好几年没有报销过医药费了。
黄跃身体不太好,因此整天为医疗费发愁。好在老伴有医疗保障,无奈之下,她只好借
着老伴看病开药的机会,能开一点是一点。实在开不了的药,她就“蹭”药吃。“比如老伴看病时开的一些药,看着说明,能对上症状的,我就跟着吃点;老伴没有的毛病,比如肾结石,我就得自己去买药了。人上了年纪,一身的毛病,吃药就跟吃饭似的,医疗负担越来越重,日子跟着一天比一天紧巴。”
黄跃说,好些熟人为了凑够2000元的起报点,都是全家四五口人用一个医保账户,或者在有公费医疗的家人那里“蹭”着报销点医药费。“没办法,这都是被逼出来的,不会总这样下去吧———”黄跃说,“政府部门应尽快拿出一个办法来,解决我们的看病难问题,多么渴望不再为药费发愁啊!”
记者观察:“群众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例过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说,世界各国都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疾病费用风险负担,而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还很不完善。与此同时,全国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已经大大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困难群体对“看病贵”反映尤为强烈。如在城乡低收入者、低保对象以及未入医保等人群中,50%的人患病后存在有病不治、无钱治病的现象。而那些年龄大、养老金少、慢性病多的退休人员,医药费不够花就更司空见惯了。
为什么医保覆盖率低?相关人士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医疗保险的高缴费率。以北京市为例,医疗保险需固定按社平工资的7%缴纳,且与养老和失业保险捆绑缴费,按照今年2362元的社平工资,每月三险共需缴纳708.6元。这对中等收入家庭来说,委实是个不小的数字。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部长丁宁宁的看法:“过分强调以缴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方式,恰恰把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外。”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医疗改革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医疗保险覆盖率过低的问题。而实现医保的“低水平、广覆盖”,关键要设计一个适合于低收入人群的保险方式。
(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中出现的名字均为化名)
新医改关注穷人经济学
作为一项攸关13亿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计,医疗改革之路20年来越走越难。
经历了起伏跌宕,医疗改革走到了十字路口。体味过政府主导的僵硬和市场主导的失灵之后,关注医疗改革走向的人们在思考第三条道路在哪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难”,道理也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是“穷人的经济学”。
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个方向万万不能迷失,不可偏离。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一个不考虑中低收入者利益的改革方案,结果注定将是“基本不成功”。有关国情专家指出,医改再起步,需要政府强化而不是弱化其为百姓提供医疗保障的角色意识,从而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更有责任建立起医疗救助体系,逐渐惠及少数特困人群。
新一轮医改实效如何,尽管仍需审慎观之,不过,当它沿着清晰的航线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时,人们有理由抱着振奋而乐观的心情等待分享。(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