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新一轮医疗改革终于渐显端倪。卫生部的官员近日透露,医改下一步以基本医疗系统覆盖90%的人群、并为其至少负担一半的医疗费用为整体目标。这位官员进一步表示,这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卫生部正在讨论的方案中,将提出如何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尽管尚在酝酿中的医疗改革
新方案还不明了,但通过“整体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关键词,我们是不是可以获悉这样的积极信号:新一轮医改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实现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据悉,新的医改试点拟明年初展开,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已确定4个中等城市试点。
记者近日采访了几户家庭,他们对医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许多想法与医改方向不谋而合。
进城务工人员周晓含
“什么时候才能照顾到我们的利益?”
29岁的小时工周晓含来自东北农村,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已经3年了。起先夫妻俩开了一家小饭馆,后来遇到SARS倒闭了,现在周晓含在一家保洁公司打工,偶而干点私活,每月收入在500元左右。丈夫在一家小饭馆当厨师,每月挣1500元。
夫妻俩带着一个4岁的女儿,租住在清河的一间平房里,每月房租300元。丈夫工作很辛苦,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孩子没有送幼儿园,平时周晓含自己照看,出去给人做小时工时,就托邻居照应一下。
在城市里生活,周晓含最怕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生病。
周晓含和丈夫都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保洁公司什么保险都没给我上,自己又上不起。”虽然家乡搞起了农村合作医疗,但周晓含和丈夫也没有参加,“在外面打工一年也难得回去一趟,城里看病又这么贵,估计回去也报销不了多少。”
现在,周晓含一家有个感冒发烧的“小毛病”就挺一挺,病再严重点就去药店买点便宜药,实在不行才敢上医院,而且选择最简单的治疗。
和周晓含一起做小时工的有一位四川妹子,孩子患感冒到医院治疗,前后竟然花费了好几千元,耗去夫妻俩大半年的收入。“好在我家孩子身体还行,否则日子就难过了。”周晓含说。
听说医疗改革快有新动向了,周晓含充满期待地问,“改来改去,什么时候才能照顾到我们这些人的利益?”
记者观察:“小病拖,大病挺。”
这是目前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面对疾病的真实写照。我们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覆盖这一群体,他们正成为被遗忘的群落。
进城务工人员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调查显示,有36.4%的进城务工人员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当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
在农村,他们大多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因为“看病贵”,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尽管国家有明文规定,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但调查显示,落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不适合他们。即使他们在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一旦跨省流动,就无法转移和保持险种关系。而且,由于“看病贵”,即使参保,也仍然看不起病、看不好病。
“社会需要底线公平。”有关专家强调,进城务工人员连那些对全社会而言是最起码的保障制度也享受不到,说明我们的社会缺乏“底线公平”的构建。新的医改方案把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摆在什么位置上,如何设计他们的医疗保障制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