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谭雄伟的时评文章:《为什么“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文章以卸任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感慨为由,分析了“中南海制定的东西出不了中南海”的原因。作者特别从法律的角度,指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中央政策和决定不能有效实施、不能显示法律性权威的深层次问题。
《为
什么“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提出了政令下达的问题和对策,但是,这只解决了政令通畅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防止“民情民声进不了中南海”。在实际生活中,中央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清理中央和群众之间沟通的“肠梗阻”,减小群众了解、执行中央精神的落差,避免政府指令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不上号,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中央政府的政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台,其导向性、强制性、现实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近日,众多媒体报道了黑龙江省青冈县建设乡的一件事:贫困农民要想得到扶贫款,得花钱买指标,买来指标却不见扶贫款。巨额扶贫款被挪用,所谓的“扶贫牛”项目买来的牛比狗大不了多少。扶贫中的种种怪事披露出来,一时让人大开眼界。这些情况,为什么长期没有人发现,没有人上报,没有人查处?中央的扶贫政策不能直接有效地施惠于民,反而被当成加重群众负担的理由,令民声民情与中央政府的决策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
谭雄伟在分析“中央政令有时出不了中南海”时说,“一些地方主政者思想里,仍然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仍然是‘权大于法’的那一套。”民情不能真实地反馈给中央政府,则是地方官员为了应付上级,为了面子和政绩,不顾群众利益、不管群众死活的一套做法。
笔者认为,要防止民情民声进不了中南海,就需要多给群众一些反映情况、下情上达的渠道,即要有人专事政策、法令和民情民声的下达上传,并以此衡量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官员的考核和任用提供第一手资料。(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