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上,研究生“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质量滑坡,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
质量滑坡这是明摆着的事实。根据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有关科研机构对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重点大学的发展存在以量
代质的现象,政策中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质量令人担忧。
数据表明,从2000年至2004年间,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招生增长较为平稳,专科生规模快速萎缩,而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更是达到23.1%。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在教学环节,本科生教学实验时间增加39%,而研究生教学实验时间则同比下降38%。
一般来说,博士、硕士的水平应该比学士、专科生高一些,因为他们是优选出来的,经过了严格的考试,又经过了两三年的学习,可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硕士的水平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有些甚至还不如本科生、专科生。要清醒地看到,研究生招生幅度增长的太大,速度太快,就像在搞
“大跃进”;教学实验的时间那么少,教学安排那么粗,就像“萝卜快了不洗泥”;导师带的研究生那么多,顾此失彼,不堪重负,只好又搞“一窝蜂”。这种种弊端,势必造成研究生质量的严重滑坡。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没有相当的数量就没有相当的质量,学生有攻博、攻硕的需求,大学就应有招博、招硕的市场。笔者以为,这些看法失之于偏颇。数量应该是保证质量的数量,否则,“博士一礼堂,硕士一操场”又有什么意义。本科生、专科生当然有更上层楼的需求,但要实事求是,学生要量力而行,大学更要量力而行。要知道,“小马”拉不动“大车”,
“萝卜”快了也要“洗泥”,研究生绝不能“批量生产”。
要说大学的政绩,有数量、有经济效益当然是政绩,但质量和社会效益更是政绩;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把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好大学,否则,就是“吹牛大学”、“泡沫大学”。从质和量的关系来看,对于一所大学,关键是质,而不是量,并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一个不讲质量的民族是难以振兴的民族,一个不讲质量的国家是难以富强的国家。质量,特别是教育质量,决定着国民的素质,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培养研究生问题上,求真务实,量力而为,才是正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图经济效益,不图社会效益,最终吃亏的是国家和人民,也是研究生自己。为什么一些单位不愿意接收博士、硕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质量太差,不好使用。也有的博士、硕士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出现这种被动的局面,研究生当然有一定责任,但学校应负主要责任,“产品”不合格,不怪“产品”,主要怪“厂方”;“产品”不合格,市场上自然没“销路”。
科教兴国是基本国策,是战略部署。教育质量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研究生质量滑坡,是个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过去有过深刻的教训,吃过大亏,伤了元气,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探索新路也要实事求是。
“误了庄稼误一季,误了学生误一生”,在教育上,我们再经受不起新的闪失了。(李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