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出租车在杭州的败阵,再次引起市民对出租车“升级换代”的关注。
其实,奔驰、奥迪等豪华车之所以能成为“的士”,与前些年热炒“与国际接轨”有关。当时支持的声音都说,出租车作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被誉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在德国法兰克福与柏林,奔驰出租车遍布大街小巷;在日本东京,丰田、日
产是出租车的基准;而韩国汉城则以索纳塔、君爵为主;再看看英国伦敦,奥斯汀老爷车独树一帜,让人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几乎在所有的国际大都市中,担当出租车的无一例外是中高档轿车。
在“接轨”的强大支持声中,中国的豪华出租车项目上马了。但市场是残酷的,最早进行升级的杭州出租车司机开始怀念昔日“桑塔纳时代”的美好时光。现在看来,这个“轨”接得实在冤,脱离了实际,或者说我们的市场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就愣给“拔高”了。
由“豪华的士”想到的,是近来“接轨”的声音有越来越响的趋势。不少项目,摆到桌面上的都是要“与国际接轨”,仿佛不接轨就进不了发达国家的哪个“俱乐部”一样,而这个大帽子一挂,别人也就不敢吱声了。但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接不接轨,其实与决策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银行的不少收费应该属于这种动不动就“接轨”引起的,但是,费虽然收了,服务水平却没有上去,老百姓对此可不傻,苦于其垄断的性质只好作罢。
再拿车来说事,国外现在都流行小排量、低能耗的车,按说这应该与国际接轨,因为这是节约能源最直接、最见效的途径之一。但如果真推行了小排量车,却又不符合国内不少有汽车项目、或者正准备发展汽车项目的城市的利益,因而各种禁止小排量车的“土政策”就相继出台,迫使生产企业“舍小求大”。令人不解的是,这个时候,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都没有跑出来说要“与国际接轨”。
其实与不与国际接轨、何时接轨、怎么接轨,都不应该由行政机构、行业协会说了算。往往它们一时头脑发热“拍板”了,吃亏的只能是企业、消费者。接轨的主动权应在市场手中,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衍生需求,当需求的力量越来越大时,自然会推动行业向前发展,“拔苗助长”式的接轨,反而会坏事。(刘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