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各庄
“我国一次性餐具半数不合格,含有致癌填充物。”这一则“最新抽查结果”,恐怕是最近一个时期最令人惊悸的消息了。谁能够算得出,全国每天有多少人——大小范围流动的乃至猫在办公室的人,本来就在胆战心惊地使用一次性餐具?
日前,新华网记者看到了这份“最新抽查”的报告原件
,证实的确如此。那是今年9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发的2005年第12号文:《一次性餐饮具、食品包装袋/膜产品情况汇报》。其中透露:“2002年对一次性餐饮具进行的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为52%;2003年在河北省对一次性餐饮具进行的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为43%;2004年北京市工商局联合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对北京市场进行的抽查,抽样合格率为40%(详见昨日新华网报道)。
权威部门白纸黑字的报告证实了这一消息,虽然证实的只是前年河北、去年北京的市场状况,然“窥一斑而知全豹”,没“上榜”的其他地方也显见不敢乐观。从前提问题上看,这种来自权威部门的证实绝对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不合格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因为添加了大量废塑料和填充物,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把问题的可怕程度昭示天下,对消费者的知情权是一个必要的交待,使人们不至于糊里糊涂地慢性中毒。但与“证实”同等重要的,是来自权威部门的相应解决办法,遗憾的是,迄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部门哪怕任何的跟进手段,仿佛如同不合格一次性货色本身所造成的后果一样,属于不治之症。那么,我们就不由得要发问一句:证实了又怎样?
“一次性”餐具的产生,基于人们对餐馆的非一次性用具极不信任——也确实没有能够赢得信任的各方面基础。而当“一次性”事态变得如此严重的时候,每天在“外面”吃饭的人们,至少在最近真的要陷入两难境地了:不用一次性的,用什么?面对一次性的,却又不知道它是否合格。不错,专家提醒我们了,那些“手摸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又呛眼,遇热变形还渗漏”的,那些“剪碎了扔进水里会下沉,一折会出现白印”的,都是不合格的。问题是,普通的消费者如何衡量软与硬?怎么判断遇热变形?今后餐馆有可能为顾客提供剪刀和水盆吗?看起来,避免两难,得提高生活的“档次”,去“讲究”点儿的餐馆才行了;且不说这只是消极的自我保护,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对多数人来说,“讲究”得起来吗?
暴露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否则的话,只会造成恐慌。我想,时下面对“一次性”问题,有关方面仅仅“证实”严重性是绝对不够的,还得在其他方面尽快张贴“安民告示”:对杜绝其生产、杜绝其流入市场、杜绝其混迹于优质产品等等,将采取怎样的手段。总之,不能让百姓“明知不能用,无奈还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