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的 “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明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强调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
许多人注意到一个变化,“
社会全面进步”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并列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发展”不仅只等同于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所定义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人的自身的发展。”王一鸣说。
“十一五”规划建议描绘了造福百姓的蓝图: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实现这个蓝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基于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的规划,也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做出的科学判断。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三个“更加注重”,用语之重令人深思。
究竟哪些现实问题是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交集”?“十一五”规划建议没有大而化之,不回避,不推诿,直面现实: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
这是务实的态度。以就业为例,据有关部门预测,从2006年至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550万劳动力;按年城市化速率1%,城市每年需要接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入改革,每年再就业还需要提供450万个工作岗位,加上消化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压力之巨大,使得“十一五”规划建议这样行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称得上是“民心所系”,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则是 “民安所在”。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一系列为民、亲民、惠民的措施将在今后5年内全面展开:
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
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权威人士说,这些发展战略重点,直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审慎、科学地提出积极可行的量化目标和明确的具体措施,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从初步破题进入新的实践阶段。
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个很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在第三部分专门设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十一五”规划建议给予农村社会发展更多的关注,是因为目前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多年没有太大变化。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许多农村孩子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发展思路: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包括: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人们有理由相信,包括9亿农村人口的全体人民将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他们的脸上将有更多的微笑。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曲志红 田 雨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