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金门路小学的老师又迎来了他们期待的成长日。学校已将每周二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日”,因为这一天青岛教育学院的教师就会来到学校,在这个“教师专业发展日”中,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共同上课、听课、交流、研究。
这只是市南区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一个小小的剪影。
零距离—
—教师与专家
教师专业成长是近年来教育界点击率颇高的新词。市南区教体局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将老师从缄默知识创生出新的教育学知识的过程,借力高级智力支援,教学互访制、专题合作制、校际会课制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形式在市南区层出不穷。
2004年,全国首个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落户市南区。两年来,市南区教体局已与青岛3家高校合作建立了5所教师发展学校,与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联盟,部分学校还与一些行政指导部门结成了教师发展研究互助共同体,通过听课、研讨、培训等形式提高学校教师素质,还先后与上海、济南、温州等地区建立了区域交流机制,通过送课、座谈、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在相互的借鉴中引入了新的工作理念与方式,拓宽了教师教育的思路。
教学互访制既有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向高校的老师请教,也有高校教师在研究中希望市南区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基地。教师们通过这种研究的互动、互访,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尝试、学会了探究。专题合作制是指市南区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专业的成长。校际会课是通过“课”的形式,交流对有关理念、课题的理解和实践方式,探讨如何解决在操作中的实际问题。
前瞻的机制建立了市南区小学教师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的机制,塑造了一大批“名师”,为优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开放式——立体教研网
教学的主旨应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市南区教体局致力于构建“关注全程,立体推进”的新型教学观:从根据目标调整教材、结合不同版本优势整合教材、结合教材空白补充树立教师新型的课程观;从创设文本情境、问题情景,搭建合作、探究平台,可树立教师们新型的学习观;从选用评价多样化的方式树立老师们新型的评价观。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单兵作战。为了帮助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市南区探索构建了以“服务教学、辅助教学、提升教学”为宗旨的立体多元的教研文化,实现先进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将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市南区构建的 “区级——— 片级——— 校际之间———
学校”教研网络,注重实用和迁移,突出解决实践中观念与行为的脱节问题。在区级教研层面,积极采用专题研究、案例剖析、网络在线、研培一体、同课异构、大研讨小交流等形式,把握改革方向,突出指导性;在片级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片长和兼职教研员的组织作用,突出了研究重心下移,不回避教学中疑难问题,重点摸索观念与实践对接的方法,加快了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推广速度;在校际间的教研中,鼓励名校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与兄弟学校联合结对,有效互助,以教育会诊为主要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与难题;校本教研则积极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以“竞标式专题研究活动”为核心,组建同类专题研究的区域性研究项目小组,以教科研融合式、学科整合式、专家引领式及与高校结对式等方式,进行基于学校实际和教师需要的实践研究,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继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立体教研网络的建立,有效地帮助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用开放的心态,与更多的教育同行、在更大的空间里、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着教学研究工作。
最大化——整合优质资源
名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华组成,市南区的名师资源通过“名师义教”实现了全社会共享。名师义教工程由三大行动组成,“春雨行动”发挥省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理论讲座和经验交流,让教师获得知识春雨的滋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春蚕行动”,让青岛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深入学校薄弱教研组,像春蚕吐丝般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尽快“脱贫”;“春竹行动”,通过定期开展名师热线答疑、名师网上答疑、名师进社区、名师帮扶特困生等活动,名师与学生、家长面对面,解答学生和家长的困惑,把教师无私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特困生的心田,让每个学生如春竹般节节拔高。
名师义教活动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了市南教育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氛围,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每次名师热线答疑时,热线电话总是应接不暇。目前,“名师义教”已成为市南教师奉献社会的“品牌”。
为更加有效地经营优质教育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并持续增值,市南区教体局推行了名校战略。他们大胆试水办学体制改革,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通过名校创办分校的形式,尝试了 “名校+企业”、“名校+民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使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不断“再生”。
本报记者 刘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