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各大媒体都注意到这样一条新闻: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恩度”在山东烟台诞生,该药能够通过“饿死肿瘤”的方法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这是10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
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癌症的致死
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06万人,死亡的约有154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将以每年60万的速度增加。为了消灭它,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饿死肿瘤”正是多年来国际癌症研究的热门方向。
肿瘤如何被“饿死”
什么叫“饿死肿瘤”?北京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唐劲天教授告诉记者,简单地说,“饿死肿瘤”就是使肿瘤血管不再增生,肿瘤组织因为得不到营养而逐渐萎缩或者不再发展。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祖达·福克曼博士做了一个实验:将黑色素瘤细胞注射进被抽干血液的甲状腺,结果发现,黑色素瘤一直保持铅笔尖大小,没有增殖。而一旦肿瘤与血管接通,其体积就会在10—15天的时间内增大100多倍。福克曼据此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长”这一假设,并于1971年提出“饿死肿瘤疗法”理论。
通过“恩度”的介绍资料记者了解到,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大量促进血管生长的生长因子,有了这些新生血管提供的养分,肿瘤会快速生长。而血管生长因子还会反过来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除了为肿瘤提供营养,血管还会为癌细胞提供“逃跑”路径,让它们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其他地方。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血管生长因子诱导,毛细血管就不会同肿瘤相连。这样肿瘤既得不到养分,又不能随意逃窜,只能“休眠”。如果能造出一种抑制血管生长的药物,就可以控制肿瘤患者的病情。
根据这个理论,福克曼治愈了一批患癌小鼠。在这个试验中,他发现一种叫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的蛋白质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饿死”肿瘤,而且不产生耐药性。这一发现使得国内外众多公司竞相投入巨资从事相关药物研发。然而,由于技术存在困难以及成本较高,他们很快又纷纷退出了竞争。
中国科学家率先获得成功
1997年秋,几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中国留学博士(应要求隐去姓名)决心回国创业,并于1999年6月创建了一家名叫“麦得津”的生物工程公司。他们的第一个研究目标就锁定在血管内皮抑制素上。
从1999年11月17日到12月9日,他们尝试了恢复蛋白质活性方面几乎所有的经典试验,但都失败了。就在几乎丧失希望的时候,他们想到脱离经典方法,另辟蹊径。结果,在圣诞节前夜,血管内皮抑制素终于在实验室里成功恢复了活性(简称复性)!
在改变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氨基酸序列,使它的药用性能和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后,研究者们开始药物研发,并取名叫“恩度”。他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血管内皮抑制素复性的分子机理,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也标志着我国蛋白类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的研发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在复性研究取得成功后,研究团队围绕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作用机理和蛋白质复性、纯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搭建了大规模重组蛋白分离、纯化、复性技术平台,使“恩度”在产量和质量上超过美国同类产品,成本却大大下降。2005年9月12日,“恩度”获得新药证书。
“恩度”研发成功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全国25家医院,共同完成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确认疗效确切,具有治疗靶向明确,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小,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等特点。临床试验负责人、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孙燕院士称,“恩度”将对全球晚期肺癌的常规治疗造成影响。另外,尽管临床试验主要验证了对肺癌的治疗效果,但麦得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该药适合所有肿瘤患者。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恩度”将于明年春节前后推向市场,价格与国外同类抗癌药价格持平或略低。
“饿死肿瘤”有很多方法,但并非万能
北京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沈琳说,“饿死肿瘤”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如使血管不生长或增生,使血管功能不健全及闭锁血管等。至于具体办法,有专家指出,包括阻止肿瘤发出诱导血管生成的分子信号;在血管上放把生物“管制钳”,使血管无法接收生长分子信号或不能对信号做出反应;用机械方式阻止肿瘤血液供应。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化疗科赵体平教授告诉记者,其实,世界各国已研究出不少血管生成抑制剂。正在研究或已投入临床使用的主要有血管抑制素、烟曲霉素类似物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几种,还有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反应停、安得灵等。但是,目前这些药物都还不是很成熟,主要用于辅助治疗。
虽然各国都在研究“饿死肿瘤”的方法,“恩度”的问世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对于仅通过“堵住”肿瘤养分和转移通道来对付癌症,不少专家仍存在异议。赵体平教授说,目前还没有患者在家自行服用就能收到很好效果的药物。除一些早期幼粒性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肺癌和胃癌在切除后疗效不错之外,骨骼瘤、软组织肿瘤等还没有特别好的疗法。沈琳主任也认为,血管内皮抑制素适用于多种癌症,且没有放化疗药物的毒性,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一定很明显。
赵教授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人能把它搞清楚。因此,仅仅靠堵住血液通道就想治愈所有癌症是不现实的。他认为,可以把“饿死肿瘤”和其他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手术后用“饿死”疗法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与放化疗结合,可同时攻击癌细胞和血管,有利于提高疗效。
人类还得继续和肿瘤做斗争
唐劲天教授告诉记者,“饿死肿瘤”的治疗方法,其实只是基因疗法的一种。基因疗法和基因药物是国际上攻克肿瘤的主要研究方向,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目前,这方面研究发展得很快,势头不错。除了“饿死肿瘤”疗法,正在研究的基因疗法还有基因修复,通过修复人体受损的P53基因,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另外,蛋白质多肽疗法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采访中,唐教授表达了和赵体平教授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这些治疗方法,我们应抱以美好的希望,但不能完全指望它们能彻底治愈肿瘤。毕竟直到现在,肿瘤的发病机理对人类来说依然是个谜。解开了它,我们才能在与肿瘤的抗争中真正获胜。▲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