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青岛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际(二)
全民参与 全民受益
市民是城市的主
人。如果缺少市民的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便无从谈起。如果市民没有得到实惠,创城也将流于形式。
在我市,“全民创城,全民受益”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从市民们踊跃参与的身影中,从他们满意的笑容里,不难体会这句话的真谛。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文明,就体现在市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市南区文明办主任柏令平说,青岛市民一直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与积极的参与意识,这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内在的基础;没有市民的支持,创建文明城市会成为无本之木。
多年来,我市无偿献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全市有977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占全国获奖数的20%,占全省的65%。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7月,我市都开展“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每年收到的市民建议均超过万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正是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和参与意识,几乎每一位岛城市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洪流之中。无论男女老幼,不分职位高低,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这种情感汇聚成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无穷力量。
“不能因为一项指标而影响创城这件大事,更不能因为个人的行为给青岛抹黑”,这几乎成为青岛市民的共同心声。正是有了这样众志成城的决心,一项项创城测评体系中的指标获得突破,一个个影响创城的难题得以破解。
当媒体报道社区图书室尚待充实时,市领导、机关干部带头捐书,广大市民积极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共建书香家园”捐书活动迅速在全市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教授捐赠价值5000元的藏书;在北京工作的青岛人宋文京看到有关报道后,动员全家人整理出1100多册藏书捐献出来;海军某部军官宁磊一次捐献科普类和历史类丛书25套,共202册……
不遵守交通规则一直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痼疾。3年来,在我市开展的以“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为内容的交通文明“三让”活动让人们有了一份特殊的感动。去年夏天,宁波市民李磊明在中山公园后面一条小路上经历了这种感动:“一辆出租车突然停在积水前,让我先走过去。想起我在青岛遇到的这件事,至今仍感觉很温馨。”为此,他特意投书《人民日报》谈了自己的感想。
点滴之水折射文明之光。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青岛市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的要义。
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为了这个朴素的愿望,大家共同出力,为城市文明贡献力量。桑梓路11号曾有一个无人管理的垃圾场,街道干部和居民们从拆迁的棚户区捡回成百口大缸、数百只花盆,起早贪黑地从山上背回土,种上花,栽上草。如今,这里已经有近千盆花木,成了闹市中一个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空中花园”;到处张贴的非法小广告影响城市形象,观音峡路社区居民谭发开自费购置了涂料、刷子,在酷暑盛夏,每天带着放假在家的小外孙顶着烈日,认真地涂刷墙上的小广告;“讲卫生,除陋习。上爱国,下利己”,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刘毅创作了360字的《讲卫生除陋习》三字经,他还常常深入社区、学校,将易诵易记的三字经教给居民和学生。
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还有这样两支特殊的队伍引人注目。一支是志愿者队伍。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达到3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12.6%。在团市委的志愿者名录中,既包括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等市领导,也有中小学生、退休职工。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青岛这座品牌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另一支队伍是市民巡访团。他们不拿任何报酬,却在大街小巷里不停奔忙。他们没有任何官职,遇到不文明现象,却总要说上几句。活跃在市、区、社区的三级万余名文明巡访团成员成为创城的生力军。
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民们迸发出巨大热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辛勤汗水为家乡增光添彩。市北区文明办主任郑新昌一直在思考着这种热情的源泉。他说,也许是受到几千年来齐鲁文化的浸润,青岛市民有着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乐于奉献等良好风尚,而热爱家乡这一最为朴素的情感所产生的凝聚力更是不可估量。
人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青岛,不仅有令人骄傲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有文明向上、和谐进取的社会风尚。
群众受益群众满意
市民积极参与创城,而创城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的市民。说起创城给市民带来的好处,八大峡街道纬五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党委书记高继德由衷地说,从天上到地上,从市民的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创城给市民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
的确,随着“生态青岛”的建设,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1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2%,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1.4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了100%,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我市还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滨海步行道、东西快速路、汇泉广场、崂山巨峰和九水十八潭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休闲观光项目为城市增加了亮点。而正在建设中的极地海洋世界、现代艺术中心、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石老人海水浴场改造等项目,将使我市滨海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得到新的提升。
今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改造、扩建了100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由改扩建前的平均面积不足50平方米,发展到改建后的平均面积达到约210平方米。新启用的社区文化中心除配备了图书架、图书阅览桌椅和室外宣传文化栏外,还安装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施,其标准规格均已达到或超过了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制定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的标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全民创城,全民受益”的原则。2003、2004年,市、区政府确定了200余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
退休教师张文广已在李沧区夏庄路附近住了近10个年头。去年年底,楼前的一条无名小路得到硬化。老人说:“政府出资修好这条无名路,真是一件好事。以前路不好走,居民们都不愿意出门,修好了路,我们就方便多了。”像这样的小路,我市已整治了1300多条。
台西纬五路42号大院近千平方米的庭院里曾乱搭乱建了很多小棚厦,居民只能侧身而行。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共同出力,清理出十几车垃圾,还拆除了违法建筑。居民们说,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连喘气也舒坦多了。像这样的居民楼院,我市整治了上千个。
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落实该决定的过程中,我市建立了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管理目标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今年8月,市北区开始实施城市管理时效机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治理,辖区内的城市管理也因此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优美的环境也能改变人的不良行为。现在,随地吐痰的少了、乱穿马路的少了,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多了、主动帮助别人的也多了。北仲二路社区是棚户区改造后建成的新小区,以前社区里部分居民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创城过程中,社区小戏团的创编员杨春光编了这样的三句半:“不拘小节真不好,有人快壶把水烧,浓烟滚滚真呛人,快跑!街上遛狗不拴绳,狗在小区到处跑,小狗随地大小便,真臊!”演出没几天,小区里浓烟滚滚、狗屎便地的情况就销声匿迹了。一位社区居民感慨地说,通过创城,市民也随之变得更加文明了。
一座文明的城市,应该是一座充满温馨的城市。普通市民因创建文明城市而受益,特殊群体更是获得了实惠。近年来,我市注重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在全市构建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辅助,以经常性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等社会帮困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2004年实际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37110人。家住四方区海昌社区的张丽美与女儿是智障残疾人,爱人没有劳动能力。去年,在社区工作者的帮助下,他们一家获得政府补贴,从一处简陋仓房搬进新居。近年来,通过廉租房、补贴、核减等形式,我市已使2370多户如张丽美这样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保障。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惠及本市市民,也让参与城市建设的外来人口感受到和谐的脉搏。从2004年到今年5月,我市已免除2万多名进城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3599万元,使他们享有了真正的“市民待遇”。
有了市民的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才有活力;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才能激发更多市民参与创建的热情。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美好,这才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真谛。
本报记者姜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