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工厂调查
(节选,原文载《瞭望东方周刊》第2期,2003年11月27日出版)
10月14日,冯·哈根斯(大连)生物塑化公司地下尸体冷冻固化车间。
100多个巨大的铁皮箱叠摞着,排成几个纵列。这些铁皮箱里装着用酒精及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着的人类遗体,每个铁皮箱上都用红
漆标示了号码。
“这些人体标本都是进口的,每个铁皮箱里平均有两具人体标本。”在哈根斯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的同时,两个工人合力启开一个铁皮箱盖,两具被白色尸布包裹的尸体在溶液里漂浮起来,看不清尸体的面部和性别。
这些尸体从海路或空中被运到大连后,便保存在这里。车间对温度和通风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严禁吸烟,因为酒精和甲醛都是易燃品。甲醛还是一种慢性中毒药物,车间的墙上贴着“严防中毒”的白色警示牌,并提示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应戴口罩。
目前,哈根斯大连公司有一个研发中心以及固定、解剖、锯切、脱水、脱脂、定型硬化六个标本制作车间。
解剖和定型硬化两个车间是公司的核心所在。
尽管预先已有了心理准备,进入解剖车间时,一溜排开的20余张解剖台还是令人有一刹那间的眩晕。
解剖是人体塑化标本制作的重要环节,所有的人体塑化标本都必须以遗体为基础“原料”,解剖后再经过脱水、脱脂、定型硬化等一系列环节,尸体就成为了一具完整的人体标本,绝非一些媒体所说的“人造”,更不是某媒体所说的“塑料”制品。
解剖人员一言不发,聚光灯打在尸体的某个器官上,触目惊心。一个老人正在临窗的解剖台前用电锯切割开一具遗体的头盖骨,老人原为大连医科大学教师,退休后被返聘到哈根斯公司,负责解剖车间的工作。
这里的解剖技术人员几乎全部毕业于国内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系,30出头的生产部负责人丁娜女士便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已在哈根斯生物塑化公司服务了三年。
“一样拿手术刀,医生救死扶伤,我们则是人体标本加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200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王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目前他是公司尸体冷冻固化车间的一名技术人员。
“你更想看哪一部分?”哈根斯对记者介绍完人体塑化标本的制作流程后反问记者。“当然是固化定型车间。”记者回答。
“Very good!”哈根斯竖起大拇指,“你是第一次看人体标本吧?你很有勇气,我的固化车间才是创造的策源地。”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