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时10分,神六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进行第一次太空进餐,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据了解,航天员每餐可以享用到五六种食品。    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那一刻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在太空长达5天的生活。地球上日常的衣食住行,到了太空就变得特殊与不同寻常了。
   衣 笨重航天服可保安全
   航天服不是简单的服装,它是航天员的个人防护系统。在飞船出现意外情况时,航天服将成为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
   “中国航天员的舱内航天服重10多公斤,价值高达数十万元人民币。”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李潭秋说。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两名航天员将不出舱活动,所以只配备了舱内航天服。当飞船座舱出现意外失压时,启动舱内航天服系统救生,可在6小时内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实现应急返回着陆。
   从外形上看,航天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信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备。李潭秋说,航天服外层采用的是高强度涤纶材料,5厘米见方的布,可以承受300公斤的拉力。
   在神舟六号飞行中,费俊龙和聂海胜将脱掉航天服,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内活动。航天服虽然结构复杂,从地面上看有些笨重,但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穿脱并不困难,航天员一般10分钟内即可穿戴完毕,穿着它工作和生活也轻松自如。
   脱掉航天服后,航天员将穿着蓝色的连体工作服在飞船上工作和生活。在工作服的里面,是由纯棉制造的白色连体内衣。工作服和内衣均采用连体结构,是因为这种设计更便于航天员开展空间活动。
   食 吃饭必须闭嘴咀嚼
   在神舟六号上天之前,航天医学专家们为两位航天员制定了详细的太空食谱。食谱中包括50多种各类食品,航天员在太空中每日进餐3次,每餐可以享用到五六种食品。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主任陈斌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带够了两名航天员多天所需的食品,总重量达40多公斤。
   这些食品包括主食和副食。主食以米饭为主,每份米饭140克,装在真空包装袋中,食用时使用加热器加热。副食包括肉类、蔬菜、罐头3大类,其中肉类包括陈皮牛肉、牛肉丸子、墨鱼丸子等,蔬菜类都是各种复水蔬菜,包括香菇菜心、素什锦等,罐头类也都以肉类罐头为主,如牛肉罐头、猪肉罐头等。
   航天员在太空还能吃上水果。经过低温冷冻、去掉水分等程序处理的草莓、苹果、香蕉、水蜜桃、哈密瓜等水果。在吃饭的同时,航天员还可以喝上咖啡、绿茶或橙汁等饮料,此外还有奶油浓汤。当然,这些都是复水饮料。
   用餐时,航天员每人一套餐具,包括餐盘、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将餐盘束缚在航天员一侧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等吸附于餐盘上,利用餐盘上的尼龙搭扣,将食品固定在餐盘内。航天员取食食品后,要闭嘴咀嚼,防止残渣外泄。复水食品具有相互粘连性,用勺子食用,饮料用吸管吸食。
   餐后,航天员要将食品包装袋及剩余食品放入废弃物收集袋中,以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装在飞船座舱内到处漂浮。
   住 “方便”有点不方便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不过睡袋是挂在轨道舱的舱壁上。在微重力条件下,航天员睡觉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
   睡觉时,航天员一定要将手臂放进睡袋里,把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到仪器设备的开关。同时由于在失重的环境中,睡眠中的人会有四肢脱离躯干的感觉。一名前苏联的宇航员就曾在朦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当成向自己漂来的“怪物”,吓出一身冷汗。
   在太空中居住,航天员感到最不方便的可能就是大小便了。神舟六号飞船上安装了我国科学家自己研制的太空马桶。航天员需要方便时,只需要将马桶上的塑料软管紧贴到排泄器官上,马桶内的抽气设备将会把航天员的大小便收集到一个固定的容器里。小便也许比较简单,但大便就不太容易了。根据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的经验,在无重力的环境里人体内的肠子漂浮着,内脏并不能正常工作,许多人从太空马桶上下来时经常喃喃自语:“又失败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空中放屁也得小心,因为其反作用力可能会把人推走,而且还会污染航天器座舱中的环境。屁中的氢和甲烷等成分还是可燃气体,严重时可引起爆炸,因此必要的时候最好到厕所里解决,看来在太空里只好忍一忍了。
   行 舱内往返飘移穿梭
   神六两名航天员虽不出舱活动,但需要在返回舱和轨道舱两个“房间”之间来回穿梭。航天员要脱掉航天服,需要按照规范,打开连接返回舱和轨道舱的舱门,然后用手扶着舱壁或其他固定部位,从一个舱飘移到另一个舱。
   如果出舱行走的话,那难度可就大多了。首先航天员需要穿戴上复杂庞大的舱外航天服。穿戴完毕,打开通往太空的门,航天员开始太空行走。太空行走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脐带”与乘员舱连接,航天员所需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讯都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由于“脐带”长度有限,航天员只能在附近活动;二是挣脱“脐带”的束缚,依靠装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携式环控与生保装置以及载人机动装置,到更远的地方活动。
   地面一昼夜飞船“十六天”
   地面一昼夜,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要经历16次的日升日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向记者介绍说,正在太空中遨游的神舟六号,每90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24小时内要绕地球飞上16圈。飞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飞船太阳帆板在阳光下开始发电;飞到地球阴影中时,太阳帆板放电,每一圈飞行,航天员都经历了一次日升日落。
   测控通信系统轨道专家刘迎春介绍说,飞船刚入轨时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47公里的椭圆形轨道运行;第五圈变轨为距地面343公里的圆轨道,这时飞船速度为每秒7.820185公里,每圈飞行距离约为42229公里,日飞行距离675664公里。
   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介绍说,在太空中,航天员无法按照地面的起居规律生活,飞船上天前,已经在地面为航天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生活计划,飞船上的仪表显示系统及地面调度人员将及时提醒航天员进行各种操作,航天员将严格执行。
   国内反应
   航天员家乡乐翻了天
   昨日上午,当电视屏幕上出现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的画面时时,位于枣阳市杨镇的神六航天员聂海胜家中传来热烈的欢呼声。因病卧床一年之久的聂海胜的母亲张金秀老人,此时被鲜花簇拥。来自枣阳市各地的近3000名群众,在聂海胜家周围舞狮子、放飞和平鸽和气球。
   在神六航天员费俊龙的家乡江苏昆山巴城镇东阳澄湖村,昨天上午同样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费家的大门上巨幅对联“上太空费尽心血为俊杰,登神舟飞龙在天喜人间”别出心裁地镶嵌了“费俊龙”的名字。
   国际反应
   现场直播显自信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12日发射成功。外电评述摘录如下:
   法新社:今天,中国实施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项目,将两名航天员送入轨道,开启了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航天大国的新篇章。中国进行第二次载人航天发射表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趋于成熟。
   美联社:载有两名中国航天员的火箭12日在中国西北沙漠的基地升空。在两年前完成历史性的首次载人飞行后,中国再次实施载人航天计划。中国国家电视台对发射进行了实况直播,这是信心的体现。
   路透社:在中国加入航天“精英俱乐部”两年后,中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12日升空。此前一天,中国共产党一次关键性的会议闭幕,会议为中国今后5年发展描绘了蓝图。12日的发射也是在中国第十届全运会召开之际进行的。
   德新社:中国12日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发射。当天清晨,酒泉地区下了雪,气温降到3摄氏度,但发射显然未受影响。
   共同社:继神舟五号之后,中国再次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示了其航天大国的地位,发扬了国威,强化了凝聚力。
   相关新闻
   首份中文报纸搭“神六”升空
   据新华社上海10月12日电  举国振奋的“神舟六号”上搭载了首份中文报纸———《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根据专业检索,这张报纸也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报纸。
   在这份《“神六”特刊》上,刊登了约一百年前由《解放日报》前身上海《申报》所载的、中国最早见诸报端的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地球说》。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对记者说,《解放日报》出版这份进入太空的报纸,是“发射”了一个创意,以此纪念华夏祖先千百年来对太空孜孜不倦的求索。
   据了解,这份《“神六”特刊》选用了中国古代最上等的书写材料丝绸,其色彩质量、保存年限都远远超过普通报纸。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