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她一人侍奉公婆、照顾孩子30余载;跟丈夫进城后没有工作,有时难免抱怨几句。丈夫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你归我‘管’,归这个你奉献了62年的家‘管’。”
9月29日,记者来到淄博市政府第三宿舍,走进“钻石婚”老人孙即援和张翠凤的家,深为他们风雨同舟的真情所打动。
虽然已是80岁高龄
,但张翠凤老人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刚坐下,她从茶几上的盘子里拿出一个秋桃塞给记者,然后捏捏这个、摁摁那个,又起身给丈夫递了一个。“这个软。”孙即援对记者说:“像我们结婚有60多年的老人其实还真不多,她跟着我受苦了。”
1943年,日本军队进驻孙即援的老家--淄川区磁村镇。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村里年轻人怕有个意外,都早早地结婚生子,16岁的他跟比自己大2岁的张翠凤结了婚。解放后,孙即援先后进了村合作社、乡供销社、商业局等,一直在外边工作,妻子一人侍奉公婆、拉扯着6个孩子。孙即援告诉记者,他这辈子非常敬重、感激妻子,因为她独自一人支撑这个家整整32年,直到1975年妻子才搬到张店跟他团圆。当年,他们全家住在淄川区昆仑镇,他每月工资17.5元,父亲在旅馆干登记员挣得更少,而家里也没有耕地,10口人的吃穿就是一个大难题。为了一家大小的生活,瘦小的张翠凤到处打零工,在砖厂、煤窑干过苦力,最后在昆仑火车站干起了临时工,专门装卸货车,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车站一喊就去。
说着说着,孙老的情绪稍微有些激动,声音也有些颤抖:“有一年冬天,她半夜里急着去装车,天黑路滑摔着右腿。为了挣那点钱,她硬是咬着牙忍痛装完了车,回到家里棉袄都湿了。一直坚持了2天,疼得实在受不了了,才找人捎信让我买回点膏药。我那时40来岁,平日里不管再难也不会掉眼泪,但那次看着她肿得老高的腿,忍不住躲到西屋里哭了一阵。现在她这条腿膝盖严重骨质增生,我觉得是那次留下的后遗症。”
1972年,她为了响应当时上山下乡的号召,带着一家人又从昆仑回到磁村干起了农活,没想到这次让她失去了从临时工转正的机会。说到这里,张翠凤老人不免对丈夫发起了牢骚:“你那时当个小干部,按照国家政策,我就不能在城里干临时工吃商品粮。其实,那时候也有家属死赖着不下乡,可我怕你为难,二话没说就回到农村。后来,跟我一起干装卸工的同事都转正了,我却一直没有工作。”孙即援老人温和地对妻子说:“你不是整天说没有组织管你吗,这个家就是你的组织,我‘管’你一辈子!”
二老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生活虽然平平淡淡,但他们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