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的功能定位折射着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那么,城市的形象定位则寄寓着基于价值取向的城市理想蓝图。于是,当帆船运动不再仅以奥运的名义进入大众的视线乃至生活的时候,当薛家岛正式改名为凤凰岛,着力打造“中国好莱坞”的时候,当各种音乐盛事及第一届音乐节拉开帷幕、闪亮登场的时候,
青岛似乎已不再满足于给人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单薄的视觉印象,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的名义为青岛披上了文化的霞帔。 我倒是认为,文化不见得定要深沉和神秘,因为文化不同于历史———提炼和升华光阴的给予比简单的时间累积更为重要。城市的经营也在实践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代营销理念,所以,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推介必然要借助人为手段的催化,但相比起来,我还是更加深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箴言,因为大众意识的形成需要外界的不断灌输,更需要自身的感悟和领会。对于青岛来说,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形象应该是一致的。可是,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依靠举办一些节事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而是应让这种形象的精髓渗透于青岛城市文化的血液和气质之中。
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的文化形象定位而言———目前,帆船运动还未成为青岛的一项大众型运动,而且专业知识的普及程度也不高。许多市民对于帆船知识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青岛是大海的故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青岛同时也是帆的故乡”首先需要青岛市民的认可和支持,然后才能得到更多游客的接受———大海上尽是点点白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帆船之都”,越来越多的帆不仅只飘扬在青岛的大海上,还应该飘扬在市民和游人的脑海中。
而“音乐之岛”则应本着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精神让市民和旅游者得到愉悦和享受。音乐不是高雅文化的象征,也不是精英阶层才可消费的奢侈品,所以,音乐文化的大众化十分重要,应该让大众也能感受到空气中跳动的音符和流淌的韵律,但是在此过程中应该避免世俗化乃至庸俗化。在我的理解之中,“音乐之岛”的称谓还似乎流露着人本主义的意味。生活或是旅游在一座充盈着音乐美感的城市是十分惬意和幸福的事情,让不必浓重、淡淡就好的艺术氛围弥漫于城市的隅落,不单靠举办几场高雅的音乐会,而是城市迅疾有序、舒缓有致的人性化气息。
“影视之城”除了成为培养影视人才的基地和更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每一处风景都如画面般的美丽,亦真亦幻才更使人留恋。旅游者漫步青岛的时候,仿佛也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城市的每个细节就是故事的每个情节,在其中扮演着自己倾心的角色——这是最好的心灵体验。
目前,青岛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推介在同步进行,挑战与机遇同在。“文化沙漠”的阴影在逐步淡出人们的意识。未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会成为青岛的代名词,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