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服装潜向中国城乡
洋垃圾服装的消费主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和贫困市民,在城市电子、日用品垃圾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扩散至农村。
撰稿/杨 江(记者)
溜进国门
洋垃圾服装是各种境外病害潜在的传染源,一
直被严禁入境。与另一大洋垃圾——电子垃圾类同,洋垃圾服装也在不法分子的“协助”下,或“暗渡陈仓”、或“瞒天过海”,频频“闯关”窜进国门。
人口庞大的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服装消化市场,一些国家竟已成立了一些专门向中国“出口”垃圾服装的公司,他们从一些医院的停尸房、废品处理部门搜集各种旧衣服,有组织地向我国出口,因为来源复杂,“垃圾衣”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原主人患有疾病,很有可能传染给再穿这些衣服的人,一些抵抗力较弱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就更加容易感染疾病。
洋垃圾服装长期以来似乎一直都是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的“专利品”,在那里,一些地区早已出现专门销售洋垃圾服装的“特色乡镇”,国门外与国门内是一样的生意兴隆。
上海,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海派穿着气质,一直因其对服装品位的“苛刻”而著称。或许正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城市的工商等部门一直为突然涌出的洋垃圾服装头疼时,上海的“症状”似乎一直温和得多。
直至2003年,在被上海人称为“下只角”的闸北大统路、永兴路一带,一个摊位多达近百个、蔓延全街的地下洋垃圾服装市场被媒体曝光。而现在的襄阳路服装市场在从华亭路搬迁过来之前,也一直有零星的兜售洋垃圾的情况。
类似这些情况的频频见诸报端使得上海人突然明白自己的家门口原来也并未幸免洋垃圾的祸乱,上海对此展开了突击整顿,洋垃圾服装市场逐渐萎缩。
洋垃圾服装消停一年多后,也就是2005年年初,在上海的“上只角”市中心老西门一带的方浜西路突然又发现了洋垃圾服装的地下市场,并且,在七浦路一带曾经泛滥的洋垃圾西装又现出幽灵,为躲避工商等部门,商贩们雇人在马路上拉客,自己则躲在小弄堂里接生意。
对于这些,媒体当时都予以了曝光。9月18日,《新民周刊》又一次进行了暗访。
潜伏城市
方浜西路是一条贯穿一片老城厢的狭小马路,总长不过两三百米左右,自西向东行走,两边一溜排布着卖捕鼠器、捕螳螂盒、“神奇鞋油”等小商品的摊子。方浜西路23弄,在附近早已因贩卖洋垃圾服装“声名显赫”。
弄堂口有6个地摊,竹竿上都挂满了各式洋垃圾服装。挤进弄堂,视野骤然开阔,弄堂里的城厢已经被拆除,留下了一片宽广的废墟,就在这片废墟上密密麻麻排布着30多个简易的棚子,棚下是兜售洋垃圾服装的摊位,有的摊贩干脆就在碎砖瓦上铺块布,在断墙上拉根绳设摊。
正是上午9点,摊贩们刚开市,手脚麻利的已经将一些西装、羊毛衫、运动衫挂上绳子,几乎每个摊头都杂乱堆着厚厚一堆T恤、裤子。
这些衣服都是清一色的洋商标,慕名而来的一些打工仔已经开始“淘”衣服,老板开始神舞飞扬:“都是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走私的,又便宜又时髦,实惠!”
一名25岁左右的安徽女孩掀起一堆皱巴巴的T恤,一股呛鼻的霉味直冲脑门,一些衣服的领后、袖口还有明显的老垢甚至是污渍、血迹。
“5元一件,回去洗洗、熨熨就好了,穿起来很洋气的。”30多岁的女老板推销说。这样的洋垃圾,老板是不舍得花成本去消毒的,他们按斤计价从福建等地的不法分子手中进货,然后简单地清洗之后就摆上摊头。
一般来说,带回两大蛇皮袋的货可赚2万元,因为一件“翻新”西装的成本至多10元钱,利润一般要有400%-500%。然而,即便经过简单的清洗、熨烫,潜伏在这些洋垃圾服装上的病菌、病毒并不能消除。
女孩最终捂着鼻子跑到了另一个摊子,她挑中了一条英国产的牛仔裤,这条裤子因被它的外国主人穿着、清洗多次,臀部接线松散、膝盖处明显泛白、裤脚纱头也有些散露。但女孩最终还是以1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这样的牛仔裤穿着更酷。”老板给了女孩一个很精致的包装袋。
陆续有摊贩拖着鼓囊囊的编织袋来到23号弄堂,打开,都是揉杂在一起的垃圾服装,风过,霉味弥漫。市场渐渐红火起来,一些民工开始在摊头翻捡,在这里,T恤、西裤,从头到脚统统是洋衣裳,花销不过七八十元。
顾客中也并非没有本地市民,一名50岁左右的上海女人穿着睡衣拎着刚从菜场买回的蔬菜走来。看来,她已经是这里的熟客,她径直走到了一个摊头,摊主向她介绍了新进的几件长袖,她很快挑中了两件,付了10元,摊主亦是帮她将衣服装进了一个精致的购物袋。
“国外的质量好,不过是旧了些而已,回去多洗几遍,曝晒几天细菌就没了。”她丝毫不担心染病的危险,并且没有想过这些衣服的隐蔽处可能就贴着“made in
China”。
涌向农村
“小兄弟,走私衣服要吗?”在位于闵行区与市区交接处的东方国贸市场门口,一名30多岁的女子向记者召唤。东方国贸市场是一个经营中低档服装的市场,很受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些贫困的外地来沪大学生的钟爱,在这里,记者也发现了洋垃圾服装的踪影。
洋垃圾服装并不能在市场内明目张胆叫卖,记者跟随这名女子几经周转,来到了距市场一百多米远的一个偏僻的出租屋。扑鼻而来的是霉味和浓重的皮革味,女子将门掩上,昏暗的灯光中,记者看到,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挂满了各种款式的西服、大衣、皮装,墙角处还堆着几袋衣服。
“都是走私的,款式新、质量好。”女子介绍。但记者发现,这些衣服都有非常明显的穿着痕迹,衣服的袖口、领口有色差,衣服的商标要么没有,要么模糊不清。
这些衣服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污点、皱纹以及洗熨的痕迹,一些皮衣还有划痕或翻新的痕迹,但因为屋内灯光昏暗,不仔细看很难发觉。但女子并不承认这些衣服是洋垃圾,她说是因为走私时挤压所致。
这些衣服,女子开价三四百元一件,但最终往往都以100元左右的价格成交,她说每年春节前和大学开学前,她的生意总是很好。
记者发现,在这间出租屋旁还有多个类似的洋垃圾服装销售暗点,而在嘉定区与城区交接的轻纺市场以及宝山区的东方国贸市场等处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摊贩将洋垃圾服装冠以“外贸服装出口转内销”的虚名进行兜售,屡有不明真相者上当。
同时,在大场镇等城乡接合部或大型工地等民工聚集的地方,记者也多次发现贩卖洋垃圾服装的摊头,民工花5至10元钱就能买到一条旧裤子。
一个常年在上海收破烂的安徽农民还告诉记者,他们常会捡到城市居民丢弃的旧衣服,因为这些衣服往往只是过时而已,因此很受农村人的喜欢。有人便专门做起这行买卖,从这些收破烂的人手中收购垃圾衣服至农村销售,这其中自然也不乏洋垃圾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