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没法吃。不吃吧,太浪费了。” 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别的吗?
中秋节:在现代文明中显得苍白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比蜜甜”的饮食,已经很难激起人们兴奋。仅有月饼的中秋,这个产生于数千年前农耕时代的乡土节日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显得苍白而无所适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个传统的团圆佳节却成为一个社交的节日,人们通过互赠月饼沟通情感,加强联系。与往年一样,今年中秋节前夕,媒体上充斥着有关月饼质量问题、“天价月饼”成为“送礼文化”的报道。
在海淀区一家超市前,面对临时搭建的两排月饼摊,来自安徽的建筑承包商黄春无奈地说:“其实我也知道,人家并不喜欢吃太甜的月饼,但送月饼毕竟属于送礼,多年来这已经成了习惯,就如同请客吃饭时,明明不想喝酒,却必须喝个烂醉。”黄春告诉记者,今年中秋节前,他购买了至少30多盒高档月饼去送礼。
按照传统礼俗,赠送月饼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由于现在它已演变为“送礼文化”,因而“攀比”成为赠送月饼的趋势。当中秋节只剩下月饼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商家们自然使出浑身解数在月饼上大做文章,从而进一步推动“送礼文化”的发展,使得中秋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节日的文化传承和道德内涵在功利面前被无情地揉碎。
中秋节:还应有更多的内涵
然而,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并非必然相互排斥,一些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在中国内地已难见踪迹,反而在海外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有报道说,中秋节前夕,新加坡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如嫦娥奔月等古老传说,通过一些现代手段得以栩栩如生的表达。在新加坡,传统节日与市场经济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香港,中秋节有法定的假日,而且这个假日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八月十六,因为要大家在十五晚上尽兴赏月,所以十六不用上班。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把酒问青天”,闲情逸致中追逐传统的文化情绪。北京民俗协会主席赵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秋节除了月饼本应还有更多的内涵,中秋节之所以在我国民间被广泛响应,既有当时的现实原因,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观点。因为在农耕社会中,这个时间恰逢收获季节,人们可以庆祝五谷丰登,祭祀月亮。同时,月亮的完满的形象,又激发了审美想像,一年之中月亮最圆之夜食用月饼,从古至今寄托着人们渴望家庭团圆的情感。
赵书说,中秋节有以下几个特点:月饼是我国汉、满、维、藏、回多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各种烹调技术的大成;大量文人诗歌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形成了固定的民俗事项。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民间故事,增加了节日的审美和娱乐性,有了摆兔爷、摆果子等习俗。后来,宗教的嵌入,使节日增添了祈福、祭奠的文化内容。
中秋节:应是民族文化的盛典
传统节日本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我国祭月、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宫廷极盛,许多诗人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朝有了祭月、赏月、吃月饼等民俗事项。过中秋节的习俗在明清达到高潮,被定为“异国同风”,全国各地都过中秋,中秋与春节和端午节一起成为国人全年中最重要的三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清理账目、放假休息。
“不能忽视传统节日对于一个民族的深刻意义,它是人们情感的认同,沟通和凝聚。”赵书说,“中央电视台搞的中秋晚会就很好,这代表了官方的努力,要让全社会具有‘文化觉悟’,意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保持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建议要增加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加强对民俗的寻找和挖掘,卢沟桥庙会就是传播民俗文化的积极尝试。
卢沟桥庙会期间,新近恢复历史风貌的宛平城内大街,将有老北京行当叫卖、拉洋片、扭秧歌、走旱船、舞狮等民间花会表演;宛平东城楼主要以评剧为主,伴有二胡、三弦等弦乐演奏表演;宛平西城楼以京剧表演为主,伴有京韵大鼓、天津快板、山东快板、河南豫剧等曲艺节目;宛平城南侧城墙则主要布置音乐茶座,使游人在音乐的陪伴中尽情赏月。
每年中秋之夜,卢沟桥都会吸引5-6万游人,很多人于深夜在桥上席地而坐,秉烛赏月。新华社记者李京华刘江(据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