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于南京某酒店15楼的“风水班”招生办公室。9月8日办班者将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抠掉。本报记者 宫靖摄
核心提示
一直被视为迷信的“风水”,将在国内首开培训班,此消息一出,立即成为传媒焦点。
记者求证时发现,南京大学立即否认此事与校方有关,称有教授参与办班“纯系个人行为”。
“风水班”事件之前,国内学界已就风水展开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风水学说并非迷信,其对中国古建筑有重大影响,而反对者称,风水说并非科学,从商业化角度加以宣扬尤为有害。
9月10日上午,南京玄武湖公园大门东进百米处的山坡上,少有人声,一块上刻“郭璞僊墩”四字的大石孤立亭内。
一个月后,“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所有学员将专程来此参观。这个正在招生的培训班被称为国内首个“风水班”。
大石所在是东晋人郭璞的衣冠冢。因他的《葬书》对风水下了最早的定义,被历代风水师尊为“祖师”。
9月初,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欲办“风水班”的消息在全国传开,一时成为争议焦点。这一切,都缘于“风水”二字。
风水理论在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1949年后在内地不禁而止,《辞海》中“风水”词条直接解释为“一种迷信”。在“风水班”事件前不久,国内学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风水到底是国粹还是迷信的争论。
争论的两端都是学界人物。持迷信说者包括我国科普作家陶世龙、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等,持国粹说一端则有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等。
“风水班”突然遇挫
“事情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现在思维有些乱了,不能接受你的采访。”9月8日上午,68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书有对记者说。
他另外的身份是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
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学术研究部研究员徐韶杉告知记者,李书有所说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就是指合办“风水班”遇挫。
8月末,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签了委托合同,委托该所代表中心开展“建筑风水文化”认证培训、考核。这是内地首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
9月5日,南京《金陵晚报》率先披露此事,其标题为《“建筑风水”正式登上南大讲坛》。另一篇对李书有的专访题为《南大博导为“风水师”鸣不平》。
这时,徐韶杉已经受中心委派来到南京。易学研究所已经开始招生。但9月8日上午,南大校方突然对来电咨询的所有学员表态:“南大没有办‘风水班’。”记者9日下午致电南大校长办公室,一位女性工作人员明确告知记者:“媒体上登的南京大学办‘风水班’消息,全是假消息。南京大学自始至终没有参与此事。”谈到合同,该人士说,易学研究所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权利代表南京大学,而南京大学没有在合同上盖章。
随后,记者以普通读者身份致电南大哲学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称,“风水班”的事与哲学系无关,李书有参与办班,“纯系个人行为”。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中心领导已知道南大的态度,但由于招生工作已在进行,决定继续在南京开班,所有课程和授课老师都不变。目前正在另觅合适的开班地点。
“风水现在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全国的媒体现在都在关注我们这个班,南京大学校方也许感受到了压力。”这位工作人员分析说。
就在《金陵晚报》刊发“风水班”的消息次日,江苏媒体《扬子晚报》发表评论,质疑“风水班”。
这篇名为《“风水文化师”且慢进大学》说:“……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风水一直作为唯心主义、作为迷信受到批判和否定……(风水进大学)真不知道这是在张扬科学还是为迷信张目……”9月7日,《工人日报》发表新闻观察,题为《让人看不懂的“风水”培训》。文章写道:“……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殿堂,尤其应该规避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所以说,‘风水’培训,还是不搞的好。”同一天,南方日报刊出题为《穿上“名校马甲”风水它还是风水》的评论。国内知名门户网站搜狐开始进行“风水是否迷信的变种”的网上调查。
8日晚上,徐韶杉黯然将其招生办公室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抠掉。
“警惕学院派风水大师”
风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
今年1月12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原馆长陶世龙,在做客中国城市网时,对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将风
水视为科学的行为予以公开批评,提出“警惕学院派的风水大师”。
陶世龙在论坛中称,风水这种“迷信”正在假借科学之名沉渣泛起。“将先人遗骸葬在他所选择的风水宝地里,便可以升官发财,多子多孙。这才是风水追求的目标。”与陶世龙持相近观点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
此前,他曾发表文章认为,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
陈志华说,现在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事情,两家人为了争建筑的风水打了起来,一打就是好几代,这就是愚昧,是民族的悲哀。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
对这些观点,研究中国古代风水20多年的于希贤说,在他上世纪80年代决心研究风水起,就有许多人劝阻:“风水是迷信,你怎么搞那个东西?”在于希贤的记忆中,风水背上这一“骂名”始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西方建筑理念传向中国,不少学界人士提出禁止看风水,北洋政府采纳了建议。
解放以后,官方虽然从未明令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风水不禁而止。编于上世纪50年代的《辞海》,对风水的解释就称:“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直至上世纪80年代,内地一些学界人士重拾风水研究。但这些研究,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论。
于希贤说,据他考证,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能找到风水的影子。在他看来,风水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兵法、武术、茶道、棋艺一样,是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是其重要基础著作。
“风水和中医具有很大可比性”,于希贤认为,它们都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实践中产生,流传方式相同,都是祖传或师徒方式传承。同时,特殊的传承方式也使它们流派众多,也有过不规范的阶段。
于希贤说,风水在发展至汉以后,被加入了生辰八字、命理等一些无稽之谈的东西,还发展了阴宅风水,迷信成分进一步加大。这和中医也是一样的,中医也曾出现诸如“用一对原配蟋蟀做药引子”、“人血馒头做药引子”等迷信色彩。
但中医和风水的最终命运却有差别,中医在解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各种中医学院得以兴起,最终快速剔除糟粕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风水只能在民间暗暗流传,至今仍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混同,因此时时被人称为迷信。
于希贤认为,风水被视为迷信的另一原因是,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现在民间到处是一知半解的假风水先生,除了小部分是家传外,大多数地下风水师靠招摇撞骗为生。一提风水,人家就想到这些人。这种情况下,要让人们不把风水当成迷信,那倒真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