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教育界代表时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他强调:我们现在许多学校,教授、名师不上课堂,这种做法应该改变。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希望把这样的传统在各个高等学校推广下去。
温总理的倡议意义重大,想必会对中国
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教授、名师上课堂是中外教育应有的通识。很多学生考某所大学,往往是冲着某个名教授,正说明了这一点。教授、名师给学生上基础课,才能彰显高等教育的魅力之所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教会他们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教授、名师上课堂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孔子等教育家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弟子传道授业解惑,结出师生如父子的佳果。近代以来,不管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和实践“活教育”的陈鹤琴,还是数学大师陈省身,他们无不学贯中西、名扬海内外,却始终坚持向刚入校的学生授课,陈鹤琴在抗战期间甚至向难民营里的同胞进行脱盲教育。这些大师为今天的教授、名师做出了榜样。
教授、名师上基础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必不可少。如果听任目前教授、名师不上课堂的不正常情况继续下去,也就等于承认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是合理的。教授、名师不上课堂,他们的硕士、博士生也不会把当一个好教师当回事。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教育如何进行?教书育人也成了虚假的口号。
要让教授、名师上课堂成为风气,成为习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日常内容,需要许多方面付出努力。教授和名师积极响应是一个方面,各项配套改革也必不可少。日前,上海交大教书育人取得优异成就的晏才宏至死没有评上副教授,显现出中国高等教育轻教学重论文的致命伤。要制定措施鼓励教授、名师上课堂,减轻教师出论文、出书的压力,自然也是鼓励他们上课堂的重要措施。
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教授和名师能走上课堂,我们的民族能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大师。新华社记者鹿永建(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