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青岛市儿童医院采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早上7点多,离医院开诊还有半个多小时,儿童心理科门口已经有七八个家长带着孩子在排队候诊。一贯平静的心理科难道也成了热门科室?
随后的采访证实了这一猜测。据了解,近年来就诊患儿人数的迅速增长令人吃惊。去年
一年,这里的接诊量超过了5000人次,是1997年的4倍。今年上半年,接诊量已达到3600人次,大大超过了去年。为了给每个就诊者足够的诊查和治疗时间,这里每天最多只能接诊40个患儿,所以上午和下午各限号20个,不少家长怕排不上号早早就来等候。 那么,儿童心理疾病真的增多了吗?这些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发病率上升
儿童心理科的匡桂芳主任对记者说,目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孤独症等。以孤独症为例,日本前两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日本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已达千分之三,而此前国际上通用的数字是万分之三。也就是说,发病率增加了10倍。我国近年虽没有较新的儿童孤独症发病率统计数字(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困难),但增长的趋势可以肯定。
当然,就诊量增大与家长意识增强、就诊率提高也有关系。
关“心”从小开始
医生介绍,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病有一些基本的年龄特点。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在6岁以前发病,但诊断要在6岁以后。几年前,患这些疾病来就诊的患儿多是6至12岁的学龄儿童,现在来就诊的时间普遍提前,这对治疗非常有利。孤独症的症状出现较早,很多孩子3岁以前就有明显表现。
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病与先天神经系统发育、环境因素(如铅中毒及色素、添加剂的大量摄入)有关。另外,与家庭教育不当,如过松、过于依顺孩子或过分保护、过分限制也有关系。
孤独症主要是先天因素造成大脑功能障碍,后天教育是次要因素。患孤独症的孩子会出现语言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说话慢、不能与人交往、兴趣范围窄,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容易迷恋一两种常人看来极简单枯燥的东西。
“漫长”的治疗
市儿童医院心理科曾接诊过一个男孩,6岁了,还不会说话。家长称,带他到医院查过,听力和发声系统没问题,父母早就想带他到医院看心理科,可老人说贵人语迟,一直拦着不让。送过幼儿园,可因为没法与老师和别的小朋友交流,老师管不了,被退回来了。经过心理测试和诊查,这个孩子患的是孤独症,因为就诊比较晚,需要长时间的治疗。
专家介绍,10年前,对于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导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各种训练,并给孩子服用一些促进脑发育的药物。5年前,医院里开始开设针对心理疾病患儿的感觉统合训练班,从语言、认知、交往等多方面进行训练。最近一两年,又新增了针对多动症的生物反馈治疗、针对孤独症的听觉统合治疗等。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治疗效果也在逐步提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一般比较长,即使发现较早的多动症患儿最少也需要3个月的治疗才能收到明显效果,有的孩子特别是患孤独症的孩子要连续治疗几年,不少家长不得不为此放弃了工作。而且,每个孩子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多动症的治疗愈后一般较好,孤独症患儿只能力争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
医生提醒,科学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另外,对于有先天发育障碍的孩子,家长应及早发现、及早就医,早治疗的效果更好、周期更短。本报记者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