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刚刚驶入位于黄岛的国风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一个以红、绿两色为主调的大型雕塑立刻映入记者眼帘。这是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标识,造型由汉字“中”的变形与英文“Growful”构成,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而创新,是这一企业标识所包含的核心寓意之一。 国
风药业的前身为青岛中药厂,自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以来,该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跻身全国医药重点企业行列,旗下拥有5家控股子公司,同时拥有国内惟一的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和省内最大的医药零售网络,产品70%以上拥有自主品牌。2002年,国风药业又投资7亿元,兴建了现代化的国风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 该公司副董事长卢根鑫告诉记者,简单梳理一下国风药业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推动“国风”这一自主品牌不断壮大的动力之源正是创新。1987年从单一生产企业走上自主经营道路,1993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三项制度改革,1994年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1999年大胆实施资产重组———十几年来从未间断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使国风药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日臻完善。而与此相伴相随的,则是以提升研发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创新。
对制药企业来说,研发能力所能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卢根鑫说,在制药行业尤其是北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药行业,一直有“三个十”的说法,即“投入十几亿美元,用十几年的时间研发出一种新药,可以获得几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换言之,研发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强弱。
2002年投资兴建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是国风药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该工业园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300余亩,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近75000平方米,已于2002年11月完工,拥有全部按照GMP标准设计的固体制剂车间、合成药物车间和前处理提取车间,主要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手段均与国际水平接轨,目前已形成年产30亿片剂、20亿胶囊剂、500吨颗粒、5亿瓶口服液的规模。该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使国风药业随之有了一个能量巨大的自主创新基地。
该公司主管技术开发的副总经理姜庆生介绍,根据国风药业的研发战略,国风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推动国风药业在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同时,全面向海洋药物、生物工程领域挺进;一是筑巢引凤,汇聚强大的科研资源,打造一个人才济济、项目众多、资金雄厚的科研孵化地。而实现这两项使命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是自主创新。
在该工业园的东南角,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建筑,楼内很少有人出入,处在一片静默之中。可别小看这个地方———此处正是国风药业的研发中心,是该公司实现自主创新的核心平台。
国风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陆鹏介绍,1996年,国风药业与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进行科企联合,组建国风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并以其为主干发展成国风药业研发中心。目前,研发中心拥有科研技术人员近50人,下设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室、生物合成一室、生物合成二室、海洋活性物质研究室以及科研管理科。在研究室,陆鹏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J2-MC高速冷冻离心机、沃特斯515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卡玛Scanner-3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等国际上先进的实验设备。当然,仅仅有先进设备是不够的,一项自主创新成果的诞生,往往需要研发人员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
国风药业自主开发的新药“苦金片”中,有一味主药叫做“苦地丁”,针对这味主药,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然后根据单味药的特点,结合中医治疗原则,进行重新“组方”,最终研制出拥有自主技术的苦金片。这一新药从开始研发到投放市场,用了整整7年时间,10余名科研人员为此不舍昼夜。而科研人员的付出,每每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例如,国风药业用数年时间自主开发的新药“养心氏片”,投放市场后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今年则向着2亿元目标稳步迈进。
在发展过程中,国风药业强烈地意识到,如果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必然成为镜花水月。为了吸引科技人才群贤毕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该公司这些年来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在每种新药获得上市许可后都重奖科技功臣,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科研人员。长期营造的良好环境,使该公司英才辈出。黄庆文领军的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室,承担着中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10多个新产品的研发任务,项目多,任务重。但在黄庆文的带领下,该研究室奋力攻关,研制出心肌康颗粒、苦金片、血瘀通颗粒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品种。在申请“国家现代中药苦甘冲剂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时,他带领科研人员广泛了解全国中药现代化情况,探讨苦甘冲剂采用的新技术,起草立项申请报告,使“苦甘冲剂”顺利通过国家立项,获得800万元的拨款支持。
姜庆生自豪地对记者说,近年来,国风药业共完成科研课题10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通过省、部级、市级鉴定和取得国家颁发新药证书、专利证书项目9项,目前进入中后期研发阶段的项目达20个,5年内预计每年可获批各类新产品2至4个。
2003年12月,国内医药巨头上海医药集团采用增资扩股的形式,注入3.32亿元资金,控股国风药业。国风药业这一“靠大靠强”之举,成为其发展史上又一标志性事件。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陈保华近日在青表示,该集团将把国风药业打造成重要的生产、营销和制造基地。“这对国风药业的自主创新,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卢根鑫如是说。 本报记者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