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王晶:我的选择很理性
本报记者 李健
7月17日,已连续5年没有招到大学毕业生的红壤实验站迎来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王晶。
一年前,王晶和另外3名同学到红壤实验站实习。有些摇晃的床,破了洞的桌子,没有电灯的屋子阴暗潮湿,第一天就把他们吓坏了,“比我们
想像中的农村还恐怖”。一年后,另外3名同学,两名留在长沙,一名考上研究生。
到实验站工作的念头,王晶是实习结束后才有的。3个月实习,让王晶看到这个偏远、封闭农村小站的另一面。王晶的实习指导老师申华平,在站里待了20多年。从申华平身上,王晶第一次感受到科研人员的忘我精神。“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中午申老师总是吃点饼干草草了事。他在实验室里的灯光,夜里12时以前没有熄过,通宵加班是常有的事。”王晶觉得,自己要搞科研,也要这样做。
王晶说,以前在学校里搞实验,只是针对单个样品,在实验站可以采集大批样品进行,接触到更多第一手实验材料。“在这里,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实验,才明白什么叫理论结合实践。在这里,老师们总是用最简单的步骤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觉得可以学习的知识太多了,虽然环境偏僻,但对个人发展很有利。”
实习期间,王晶还参与接待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大批农业专家。他尝试跟专家沟通,了解最新的农业科研信息。“这些顶尖级的专家愿意来实验站交流,看重的是这里良好的实验基础环境,这里待遇没有大城市高,但可以开阔视野,甚至可以和世界级的农业专家对话、交流。”
和专家的交流,也让王晶认识到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他认为自己选择到基层,“和国家的发展是吻合的,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正是需要年轻人的时候”。
王晶选择来实验站前,曾经参与过学校对大学生到基层的讨论,很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劝过他。王晶对同学说,“在不同的地方发展空间不一样。我喜欢搞科研,在基层实验站会成长得更快。我希望自己能够发现一个科学问题,并能解决它,解决科学问题是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王晶觉得自己的选择很“理性”,他说大学生不论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基层,首先要全面认识自己,然后要全面了解要去的地方。“如果有利于自己成长,再苦的基层也有快乐;如果不利于自己成长,再繁华的城市也可能成为一种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