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二年级生黄品维,从小到大所认识的北京城,有着满街的红卫兵、解放军,校园里个个捧着毛语录,人人都是共产党员,脑子里除了马克思就甭想塞进其他东西。
直到19岁这一年他第一次上京城,反倒是自己成了刘姥姥,在一片富丽堂皇中价值颠覆、时空错乱。红卫兵早成历史,解放军没见几个,长安街
是台北街道的五倍宽,建筑争着比高比大,历史古都正迫不及待展现现代化的气势豪情。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最让黄品维恍然的是,原来中国大陆并非人皆“共匪”,因为“中国共产党”可不是人人进得了、更不是人人都想进;校园里和他年纪相仿的大陆同学,文史数理科技资讯样样通。“到了北京才发现跟之前的了解完全不一样,并没我原来想像的那么糟糕。”
黄品维刚在上个月同台湾全岛113所大专院校的895名同学,一起参加了“200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度过整整12天。除了台湾学生,另有两百多名港澳、美加以及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千多人共同展开“大陆之旅”,让各地年轻人有机会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亲身感受中国大陆的迅速崛起。
主办单位是大陆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台联会),台湾带队老师彭秀裁形容:“如果台湾有所谓的‘外省第二、第三代’,那么台联会则是一个由大陆的‘台湾第二、第三代’发起的组织”,由祖籍源自台湾但已落户大陆的台湾后代组成,再同台湾岛内的各类民间两岸关系组织合作,从一个‘去政治化’、‘去官方化’的纯民间角度,让台湾孩子们了解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名带队老师金鸿文也强调“去政治化”的重要性:“两岸对彼此的理解因为半个世纪的政治因素而片面化妖魔化,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学生把过去对大陆的认识先搁在一边,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去亲自体会大陆,包括好的和坏的。”
亲临其境看了听了,学生们最直接的反应是震撼。京沪等大城市比起台北过无不及的国际化发展和规划、地大物博如诗如画的壮丽山河、精深丰厚的人文历史荟萃,都因为与认知有所落差而愈发撼动心灵。
例如,屏东大四生林家仪最享受在紫禁城迷路的经历,任由自己瞬间消失在清朝末年的历史悲情中;北京城市规划馆叫师大的大二生蔡宜儒感受到一座城市追上世界的决心;而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更让台湾学生第一次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感受日治的创伤。
而台湾学生在大陆的吃住行,全受到高规格接待,让孩子们享受之余受宠若惊。于是开始有人说了,中国大陆用心良苦啊,给台湾孩子最好的享受,看最美好的一面,这不为“统战”,还为啥?
黄品维答得坦白:“老实说,在北京确实差点儿被‘统战’,给我们看的是最富丽堂皇的一面,展现国力,但12天其实已足以让人看到堂皇表面底下仍存在的种种问题了。”
问他留意到了哪些问题?他说,官方建筑堂皇、百姓胡同简陋,“官民差距太大”;离开首都或沿海地区往内陆走,大片大片的穷乡僻壤在眼前铺展开来,“城乡落差藏不住”。但是他不介意:“任何一个社会总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接触了真实面,才算有真正的了解。”
23岁的台大硕士研究生王乃雯说,是不是“统战”,台湾学生心里都有数,“但你可以选择不参加活动,可以选择要不要被‘统战’。大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状况,对我们这些在台湾富裕经济中成长的一代人确实不容易接受,但是总要有个理解的过程,才谈得上情感上的契合。”
带队登陆无数次的彭秀裁老师说,除了让台湾孩子看看大陆,她更在乎两岸年轻一代的思想交流和冲撞。这些年来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台湾孩子面对大陆学子时,思想和底蕴差距越拉越大,让她有强烈的危机感。
“近几年台湾年轻人接受浅碟式文化,一味沉浸在流行、时尚、八卦中打转,创意十足却缺乏底蕴,质方面没有提升。”她留意到大陆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勤恳认真,对国家未来发展有清楚了解,哪怕资讯相对封闭,说起国际大事却是侃侃而谈。
“同大陆学生交流后,台湾孩子自己也有了危机感,意识到将来面对的不是2300万人口,而是13亿人口乃至整个地球村,孩子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看到走出台湾、走向世界的急迫性。”
当然,反过来说,台湾孩子也未必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彭老师说,台湾孩子的活泼好动、创意自主,感染了大陆学生。
“两岸年轻孩子必须继续磨合互动,反正这条路要怎么走下去,将来都得交给年轻一代水到渠成。”(林琬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