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联合国态度傲慢著称的博尔顿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非洲联盟当地时间4日举行紧急首脑会议讨论“争常”。两件事情使得进入8月后稍显沉寂的联合国改革再成焦点。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博尔顿履新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便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会晤并讨论了阻止四国联盟“入常”计划事宜。
联合国改革提
上议事日程后,中美对不少问题看法相同或者相近,同时在行动上也多有默契。但公开对“四国集团”的入常计划强烈反对并决定共同阻击,却实属罕见。中美的强烈姿态反过来证实了对中美挑战之强烈,但中美所承受的压力点不同,所要发力的着力点也不同。因此,中美针对“四国集团”的这个同盟不具备战略性,而只是一个技术性的、临时的策略同盟。在中、美与“四国集团”演绎的这个临时“新三角”中,美国的目的是树立威权,中国的目的是防止分裂。
美借联合国改革树强权意图受挫
经过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几场战争,美国越来越认定联合国现行框架并非其打造国际新秩序的理想载体,反而成为其行使单边主义的阻碍。美国赞成对联合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联合国成为更加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组织。但是,美国独霸联合国的目的又无法说出口。同时,日本等国的“捆绑”战术也颇让美国难办:德国在美国近年战争的反对态度及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相对独立,使“四国集团”成为美国图谋的一个障碍。可以设想,如果“四国集团”成功,美国在联合国推行美国意志,将面临更多的麻烦。
为了扭转被动,布什决定派耶鲁大学的校友博尔顿出任联合国常任代表。这位56岁的前副国务卿被称为“典型的保守分子”。
1997年,博尔顿称美国没有法律义务向联合国支付会费。
2000年,博尔顿对媒体表示:“如果现在重组安理会,那就应该只有一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这样才真正反映世界的权力分配。”
把一个看不起联合国的人放在大使位子上,是为了坚定贯彻美国对联合国的改造意图。不管谁挡道,都可能被踢开。现在,美国认为“四国集团”是个挡路的石子。于是,博尔顿的脚伸了出来。
非盟开首脑会议促使美加快行动
7月15日非盟同“四国集团”在磋商会议上达成了协议,双方同意将安理会理事国从现在的15个增加到26个。这个协议需要非盟首脑会议批准,才可能提交联合国大会进行表决。非盟现在在“入常”问题上举足轻重,但非盟内部能否就“入常”事宜达成一致一直让人怀疑。但是8月2日———正好是博尔顿到联合国履新当天———消息证实非洲当地时间4日紧急首脑会议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一新消息无疑会是博尔顿先生开展工作的首要考虑内容之一。
“四国集团”一直在拉拢非盟,希望共同提出争常决议草案,而非盟紧急首脑会议就是要讨论是否同四国集团达成妥协。如果“四国集团”的影响力辅之以非盟的票数,将形成相当大的优势,进而出现美国所不乐见的局面———非盟同“四国集团”得利,而美国一无所得。更严重的是,非盟同“四国集团”的交易是在没有美国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习惯了做秩序制定者的美国来说,这是对其在联合国权威的直接挑战。这应是美国与中国结成临时的策略同盟的最新诱因。
中国维护自身利益与维护团结大局并重
联合国的改革必然涉及到权力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必然会影响有关国家的利益。比如,不反省历史问题并竭力叫嚣“中国威胁”的个别国家如果登堂入室,必然会给中国带来种种不利。而发达国家的代表过多,也将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损。因此,中国在联合国改革中坚决维护自身利益之举值得赞赏。
但与美国的私利诉求不同的是,中国反对“四国集团”计划还有更为全局性的考虑,即维护联合国的团结大局、追求国际秩序的更加平等。因此,中国主张安理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当前安理会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数量不平衡的状况,确保安理会的工作效率和权威,强调各方应进行深入讨论,循序渐进,逐步寻求一致。
因此,中国与美国联手阻止“四国集团”谋划,虽然目标一致,目的却有很大不同。而联合国的前景,在中美与“四国集团”的博弈之后,可能会明晰起来。(徐立凡)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