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红根/文
人已离开原工作岗位或下海经商,却还领着原来由财政发放的工资或补助;个别人已经死亡或受到司法处理,而原单位的工资或补贴仍照领不误。这种多年来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吃空饷"现象,暴露出基层财政监管工作中一个被忽视的漏洞。
鹤壁市淇县在河南省率先刮起"清查风暴"
,对全县所有财政供给工资单位的财供人员工资进行彻底清理,共筛查出各类吃财政"空饷"者136人,节省各类财政补贴、工资性支出103万余元。目前,这些"吃空饷"人员的违规财政工资手续被解除,各项冒领的工资补贴正在追缴中。
惊人发现:"吃空饷"的人员中 各单位领导占了很大的比例
近年来,淇县干部群众对一些单位财政工资混乱、少数人浑水摸鱼"吃空饷"的问题反映强烈。县委、县政府经组织调研发现,此类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为严肃财政人事供给工作纪律,整顿财政人事供给秩序,他们对全县财政供给工资单位人员工资状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清查。
据淇县清理财供人员工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县纪检委副书记岳朝香介绍,经过认真细致的清查统计,发现全县吃财政饭的近7000人、70多个单位中共查出吃财政"空饷"的人员136人,县财政因此额外增加各类补贴、工资性支出103.5976万元。
清查出多领财供工资、补贴人员主要情况是:从财供补贴单位调入非财供补贴单位仍领取补贴的18人,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20万元;从财供单位调到非财供单位的人员5人,可减少支出9.7万元;从县直机关归到乡镇的人员58人,可减少财政支出62万多元;已故人员家属超期领工资的8人,可减少支出5.3万元;超龄仍领取遗属补助的4人,可减少支出0.61万元;离任、离岗经商办企业仍领取工资的15人,可减少支出19.16万元。
从淇县清查的情况看,"吃空饷"的人员中,县领导和各单位的领导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县领导在调任、转任后,工资关系却仍在原单位,他们每月多领补贴50元到138元不等。除这些县领导外,从享受财政补贴单位调入非补贴单位、从财供单位调入非财供单位以及财供单位互调或从县直机关调到乡镇工作的人员中,有80多人仍在原单位领取财政工资或补贴,涉及到10多个县直机关单位和不少乡镇的领导,县财政因此超额支出90多万元。同时还发现有1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兼任企业领导职务、领取双份工资的问题。
清查中还发现,有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未经人事劳动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经商办企业,在离岗后,一直照领原单位的工资。县物资系统某单位一干部自己离岗多年,到清理前,他一直照领财政工资,累计领取3万多元。庙口乡一中学女教师5年前称外出治病,后来失踪,至今下落不明,但学校5年来一直照领其工资和补贴,用于雇人代课。
清查中发现,教育系统涉及"吃空饷"、多领津贴的人员较多,达33人。他们或是已改行调离了教育系统,或是被借调到其他单位或部门工作,仍在享受教育部门的特殊岗位津贴。此外,还发现有个别已故工作人员家属超期领取其工资和个别子女已超龄仍在领取遗属补助等问题。
更有甚者,个别人在受法纪处理后,仍在领取工资。一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被外聘到鹤壁市造纸厂后,因经济问题于1996年在外地被逮捕,1997年12月8日在外地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但他一直在县里的原单位领取原工资,到清理时已多领工资8万多元,目前已追回6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