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诚信缺失成为困扰经济生活的一大难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大转型时期各种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失信"现象。
如何遏制这些失信现象,便利公民进行社会生活活动,保证社会的安定发展?公民身份
证制度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从1983年在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实施的二十年多来,身份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购物、人际交往,大至职业生涯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往来,都需要身份证作为对个人诚信的考察。
然而,正因为身份证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引来了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对它的窥视,很多不法分子手持伪造、假造的居民身份证,肆无忌惮地进行诈骗活动,给国家、集体和社会公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银行、电信、人才、货运、电子商务等行业,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特别是金融行业。身份证的真实性已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当个人信用渗透到申请电话、租房乃至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等各个方面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像关心自身的财富一样关心信用,诚信此时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相对应的,人们对个人信用体制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浅析
个人征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与金融、电信等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给各行各业带来困扰:个人不得不以更高的交易成本进行交易,忍受高风险,得不到来自信用的支持;对金融等机构来说,个人征信体系不发达,也使得金融等机构在开辟个人业务时彷徨不前。
单从银行来讲,个人征信体系缺失一直深为商业银行界所诟病,并严重阻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人民银行从自身业务出发,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投资建立数据库,将银行贷款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于2002年实现全国联网运行,至2004年年底,央行又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面向银行内部的全国统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北京等七个城市进行试运行。
勿庸置疑,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借钱不还、信用卡恶意透支等行为将得到一定遏制,中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央行组织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只记载了个人信贷交易和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银行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去辨别那些蓄意诈骗,拿假身份证来开户的不法分子,这阻碍了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数据库的建立对央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起到补充作用,为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基础的信用依据。
促进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身份证核查服务正式开通
在我国,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实现人口动态管理,
防止假身份诈骗,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早在2001年,"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就已经启动,在个人诚信度日益下降的今天,该系统的建成将为建立社会信用系统构筑坚实的基础。
日前,由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单位合作,共同推出身份证核查电子政务便民服务。据悉,身份证核查服务是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为满足行业用户或个人用户及时确定被核查人身份信息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便民服务。现已有全国78个城市的约3.8亿的人口信息数据入库,预计到2006年全国人口数据将全部入库。银行、电信、保险、国家机关、商业咨询等单位以及一些有核查需求的公民,可只需提供被核查人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与身份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即可返回"一致"或"不一致"的结果,帮助辨别身份证的真假,不提供其它信息,不涉及公民隐私。
目前身份证核查已开通网站核查和手机短信等核查方式,语音核查即将开通。公民可通过访问互联网或编辑姓名、身份证号,移动用户发送到10695110,联通用户发送到9951来核查身份证真假,从而有效杜绝使用伪造证件的行为。
"身份证核查"服务自推出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最先从此项服务中获益的,从事人才、电信、货运、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单位和有租房、交友、家政服务需求的个人,他们成功的利用该项功能预防了多起企图利用假身份证行骗的事件。
南京、昆明、珠海等全国百余家政府门户网站将身份证核查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电子政务便民服务信息服务,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进行链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