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 人们习惯于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在一般的文献和教科书中,对罗素最多的称呼,是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一生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他同时因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对世界和
平运动的不遗余力而著名,并因此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世界和平奖。 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我们的年轻人当中,对于罗素的了解,大约不过如此。如果对罗素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我们就实在愧对罗素。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杰出的外国人当中,没有另外一个人,像罗素那样真正了解中国。他盛赞中国的传统文明,对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充满了同情和期待。他无数次撰文抨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占领,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能够自信自强,挣脱历史的束缚,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孙中山先生称他为“惟一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
1872年,罗素生于英国的特里莱克小城。他有着极其不幸的童年,2岁时母亲和姐姐因病去世,5岁和6岁时,父亲和祖父又接连去世。他与仅存的亲人祖母相依为命,祖母给了他严格的早期家庭教育。1890年,祖母把他送进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3年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数学学位。从第4年开始,罗素改学哲学。189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哲学系毕业。大学毕业后,年轻的罗素在开始大量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涉猎社会政治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数学原理》、《哲学问题》、《社会改造原理》等著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数学原理》中提出的“罗素悖论”,对于二十世纪初关于数学基础的论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罗素本人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1920年,48岁的罗素应“中国讲学会”的邀请,来中国讲学一年。这个时候的罗素,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大学者了。他在中国期间,除了讲学之外,到过很多地方,写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中国的文化问题》、《中西文明比较》、《中国人的性格》等。这些文章后来都在美国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上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不仅饱受列强的欺凌,而且内战频仍,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些充满正义的从正面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毫无疑问地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罗素眼里,中华民族是一个艺术家的民族,“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国人比我们西方人低劣”。对于中国和西方发展的方式,他认为“我们西方的繁荣昌盛,以及我们西方人竭力为自己谋取的大多数东西,是用压迫和剥削其他孱弱民族的手段获取的。而中国靠发扬自己的长处和自力更生来获取自己乐于得到的一切东西”。“中国人在我们西方给他们国家造成扰乱之前,一直过着宁静淡泊而又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
当然,我们敬佩罗素,不能够忘记罗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向西方公正地介绍了中国,他对于中国充满了敬重和善意,他是我们民族的知音。我们更敬佩他一生对学术文化追求的孜孜不倦,一生为和平呐喊的精神。
罗素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没有写过纯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之所以在大奖设立50周年之际把这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思想作品。这一年罗素已经78岁高龄。也许是受了这个奖项的激励,罗素开始写起小说来。不久,他的小说《伟大人物的梦魇》和《郊外的撒旦》问世了,写得非常成功,轰动了世界文坛。而六十年代出版的《罗素自传》更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著。而这个时候他已经88岁了。
但是,伟大的罗素并没有仅仅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在1961年为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曾与夫人一起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1964年,在他92岁的时候,他带头参加抗议活动,抨击美国越战升级。他活了98岁,但是,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发表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空袭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无论作为一位学者,还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充满良知的人,罗素都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并引为自己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