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聊天 | 邮箱 | 建站 | 房产 | 影视 | 求职 | 游戏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广告
首页 > 青岛日报版面图 > 14 > 正文  
铁血N4A
青岛新闻网  2005-08-02 04:05:36 
 

    作者顾保孜

    1941年1月,这是历史上一个用血和恨铸就的日子。

    皖南事变,数千新四军将士倒在国民党围剿的枪口下。硝烟未尽,蒋介石发布取消新四军番号的通令。危急关头,苏北盐城的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洒满皖南烈士鲜血的征途中挺身站
立起来,用单薄且顽强的脊梁承担起重建新四军军部的重任。新军部所属的7个师用血肉之躯抗御着国民党的军事“摩擦”,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地方各种反动势力的攻击。为此,新四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用血用生命用中华儿女年轻的生命换取了新四军走向成熟的脚步。

    征战的路是流血的路,只有流血的路才能通往不流血的和平之路。

    1941年7月,在战火中壮大成长起来的新四军部,在日军狂叫“铲平新四军军部”,重兵包围盐城时,主动撤离。至此,新军部完成了它的组建使命。

    “扫荡”火药味未尽,文化人纷纷奔赴苏北根据地。邹韬奋秘访新四军。

    一、“天下第一文化村”

    苏北大地的“扫荡”枪声渐渐远去了,秋风送来了凉爽,大地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灿烂的金黄色在平原上一望无际。稻子一大片黄一大片金地等待收割。农田的四周长了一层短短的毛茸茸的野草,绿绸带似的捆扎着庄稼田。

    如果不是村庄路口把守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如果不是远处隐约的炮楼,是很难将这宁静的乡村景象和刚刚过去的“扫荡”联系起来的。

    在这个涂金的平原上,有个叫“卖饭曹”的奇特地名的村庄。据说这个名称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一个曹姓家族,当年他们从苏州迁徙淮安定居时,发现他们居住的地方位于一条官道边上,每天人来客去,熙熙攘攘,长期被苏州繁荣商业熏陶的曹家人,意识到他们眼前是一条生财之道,便在路边设立了卖饭的摊点,并响亮地打出了“卖饭曹”的牌子。这个卖饭曹村在叫卖的吆喝声中,在锅碗瓢盆的撞击声中,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方圆百里都知道的大庄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卖饭曹村的人早已不再以卖饭为生,但老祖宗留下的村名连同他们辉煌的历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1942年秋,村子里出现了许多戴眼镜,口袋插笔,手不离书,穿着新四军军装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他们在“卖饭曹”住了下来,成为这里新的居民。已经萧条的官道上又呈现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卖饭曹”又一次成为中间站,它的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重要机构———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

    如果说新四军是“天下第一文化军”,一点不夸张!如果说卖饭曹是“天下第一文化村”,也一点不夸张!

    皖南事变后,盐城成为华中战场的“延安”,与之相连的上海和江南的苏杭古城,已经沦陷。在日本鬼子大量涌进城市的时候,城市里的左翼文人和热血青年却在大量地涌出,相继去寻找民族正义的战场,奔赴抗战第一线。当时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分为四个等级:一等当八路,二等投老蒋,三等靠着阎老西,四等当伪军留骂名。

    从1941年5月到1942年5月,一年间,一大批知名的文化人士有的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有的从上饶集中营九死一生逃出来;有的从沦陷的城市投奔而来;有的是从遥远的香港来这里的;还有的是漂洋过海的海外游子……这些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苏北根据地。

    他们中间有经济学家薛暮桥、骆耕漠,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作家孙冶方、贝叶、夏征农、黄源,自然科学家孙克定,著名记者范长江,文艺理论家蒋天佐、艾寒松,《静静的顿河》译者金人,戏剧家阿英,作曲家贺绿汀、孟波,音乐家何士德,画家胡考,木刻家赖少其,考古学家吕振羽,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日本问题专家张百川,舞台装置专家池宁等数十人。再加上原来在抗大第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校的知名文化人士,总共有数百人之多。

    有这么庞大的一支高学位的文化大军,是新四军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页。

    新四军从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吸引知识分子的工作。那时,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项英、叶挺、叶剑英、博古等领导人,通过各地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了不少的进步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其中大多数是文化界的青年骨干。皖南事变后,一部分文化人突围回到了新四军,成为新军部的文化骨干。

    和文艺有着不解之缘的陈毅,在苏北反“扫荡”浓烈的火药味中,仍不忘招贤选能的工作。他指示第1师师长粟裕负责派人去上海去香港联络进步爱国人士。当时著名记者范长江正流亡在香港,在他举目无亲,举足艰难时,见到新四军派去的人,顿时热泪盈眶。他主动承担起香港流亡知识分子的联络工作。不久,范长江、邹韬奋陆续到达苏北根据地。

    看见知名的文化人成批成批来到苏北根据地,陈毅、刘少奇等领导人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

    “我们苏北进入了新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喽!”陈毅扯着川戏般的唱腔道。

    当时军部常常都处在战斗和流动的状态中,不能把更多精力分用在这些文化人的身上。一个大胆的设想涌上陈毅的脑际:能不能在苏北找一处相对稳定的村庄作为文化人落脚的地方?这个地方要有专人管理,以保障文化人的生活和工作。

    所以,位于军部和华中局之间的卖饭曹村便成为文化人落脚的最佳地点。有了营地后,陈毅又开始物色“村长”。他突然想起了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杨帆,就叫警卫员找他来,一同商量如何安置好文化人。

    杨帆是北京大学文理学院毕业的高才生,曾经受党的委派在南京戏剧学院任职,从事左翼文化领导工作,1938年他调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叶挺的秘书,后来又经历艰难险阻从皖南战场上突围出来。这人不仅意志坚强,而且特别有才华,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能力,陈毅都信得过他。不过,这个杨帆决不是那种概念化似的英雄人物。除了诸多英雄似的优点,还有诸多非英雄似的怪癖。他外貌让人一看,就和英雄气宇轩昂丝毫搭不上,瘦骨伶仃,衣冠不整。再看此君终日烟不离手,香烟就像他手上多长的一个指头。城墙失火,殃及池鱼,其他10个鸡爪似的指头长年累月被动“吸烟”,熏陶成了烟叶褐色……不过这些都还好说,毕竟吸烟、不修边幅或者形体不佳都属于他自己个体的事,充其量周围的人受点“空气污染”、“妨碍视觉”等小恙,总体无碍大局。众所周知的是此公不仅清高傲气,还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遇到不顺眼的事情,他绝对会出面打抱不平,得罪了很多人,遇到不顺眼的人他也会视之白眼,绝不会掩藏自己半点的喜怒,他的脸就是心灵活动的晴雨表,是冷是热全在脸上写着呢。但他正直,有公心,责任感极强,也是众所周知的。久而久之,大家送他一个“怪才”的绰号。第一个字是不满,第二个字是佩服。

    “你的任务有三点,一是担任军部、华中局文化人的联系人;二是主持文化村的工作;三是办好食堂、俱乐部,照料好文化人及家属的生活。”陈毅将任务交代给杨帆。

    杨帆什么话也没说,看了一眼军长,从桌上抓起一包没有抽完的香烟放进自己口袋里。他也不是第一次从军长桌子上拿烟,习惯快成自然了。

    “唉唉唉,……你的烟呢?”陈毅急得指着杨帆的衣兜问。

    杨帆从另一个衣袋露出香烟的一角,又揣了回去。这不是故意气军长吗?

    “军长,我不过抽了你几支烟,你把好几十人都交给我了。你还觉得吃亏啊!”

    “你可是答应,君子一诺千金!记住,这些文化人要是出了什么事,老子拿你是问!拿去,再给你一包。我的村长同志。”陈毅从抽屉里又拿出一包香烟,丢给很少使用火柴,用烟屁股点烟头的杨帆。杨帆毫不客气又装进兜里,转身就走。

    从不说豪言壮语的杨帆,没有辜负军长的希望,把文化村办得有声有色,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他就像头脑精明,善于活动,有路子的村长一样,愣是想办法搞到各种稀有的副食,改善大家的伙食,保证了生活物资的供应,让文化人享有名副其实的团级干部待遇。文化人在这里寻找到了一方净土,在崭新的精神“家园”里焕发了工作热情,创作出不少精神产品,成立了各行各界的抗日协会,团结了一大批民主人士。“文化村”一时成为新四军最有特色的一个阵地。

    陈毅的诗写得很好,在他倡议下,“文化村”成立了湖海艺文社,邀请诗词爱好者吟诗作赋,写出许多有进步思想的抗日佳作。这个湖海艺文社至今还在盐城活动,是老同志们颇为自豪的文化团体。

    到1942年底,军部开始转移到淮南黄花塘,陈毅将“文化村”委托给坚持苏北抗战的第3师,杨帆也由军部调到第3师,一边继续担任“文化村”的“村长”,一边兼顾第3师保卫部的工作。

    二、邹韬奋秘访新四军

    几乎同一个时间,一个特殊的三口之家躲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线,由上海抵达了苏北的靖江县码头。

    当身份为“李晋卿”的人一下码头,第一件事是从包里取出圆形的金丝边眼镜,端端正正戴在脸上,双手反背,好奇地张望四周的环境,大口大口呼吸着带有水汽却是自由的空气……他给憋坏了,为了改变他的模样,近千度的近视眼,愣是坚持了好几天没有戴眼镜,天天糊里糊涂地看世界,有时不得不费劲地眯虚眼睛以凝聚视物焦点,尽管是徒劳的,但他多么渴望能看清沿途的景物。一路上不仅视线糊里糊涂,而且身体也是病病歪歪的,像一个在上海求医无望返乡的病人。他的身边相陪伴的是70多岁姓华的老太太,是这个特殊家庭的“长辈母亲”,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子,叫王兰芳,是这个家的“妹妹”,她始终搀扶着病重的“哥哥”。他们三人逼真的组合,居然瞒过了上海码头森严的检查,登上了到苏北的轮船。

    要知道,当时只要有人发觉一点破绽,这个摘掉眼镜,要人搀扶的病人,便成了敌人日夜搜捕通缉的要犯,他就是邹韬奋,著名的“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6月在全国声援下,苏州监狱被迫释放了他们7人。这之后,蒋介石总是觉得心口卡了个核,不舒心。他曾经密令各地密切注视这些人的行动,如果抓到立即就地处罚,邹韬奋和其他几位“君子”们在白色恐怖中,纷纷离开了上海。

    这次他偷偷从香港回到上海,准备到延安根据地。在去延安之前,他第一站准备先到苏北根据地访问,然后再由苏北去延安。他在上海等候苏北来人接应期间,周恩来亲自为他去根据地作了细致的部署,通知华中局和上海的地下党,要绝对保证邹韬奋的人身安全。在大家帮助下,除挑选扮“母亲”和“妹妹”的人选外,还派了两个交通员在暗中保护他们,负责带路和联络。

    在日本宪兵和汉奸密探的眼皮底下,他们顺利抵达了长江北岸的靖江县,这里是新四军第1师的防地。邹韬奋还在长江上航行时,中央已经电报通知了新四军军部,告诉邹韬奋抵达的日期,正好陈毅要去淮北第2师布置反“扫荡”工作,没法亲自迎接邹韬奋,就指示苏中区党委和第1师:一定要接待好远道的客人,保证其安全。并转达他的歉意和问候,希望以后能在盐城见面,共同商谈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出版工作。

    邹韬奋他们一上岸,很快被第1师接到他们的驻地东台三仓河。

    三、一个充满民主自由的崭新世界

    苏北根据地,一个崭新的世界!令这个一辈子倡导民主革命意识,致力文化救国的老知识分子激动不已!他在根据地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参观访问了学校、部队、抗日救国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家庭,和大地主们谈心,连和两面派的地主谈话,他都认真做了记录。他连日伪根据地的学校也作了多场报告。

    不过,“报告”这个词,是邹韬奋在根据地学会的新名词之一。

    他在第1师待了半个月,日军开始“扫荡”,师部隔几天就要转移驻地,邹韬奋这时耳病已经很严重了,整天淌水,一阵阵地剧烈疼痛。和师部一同转移的日子里,常常因为在马背上颠簸,震动加剧了疼痛,伏在马背上直不起腰来。

    大家忧心忡忡,觉得这样不行,太痛苦了!就送他去阜宁军部驻扎的地方,那里有黄克诚的第3师,还有专门为文化人办的“文化村”,医疗条件也相对好一些。

    他到阜宁后,黄克诚热情邀请他去师部作报告,他愣住了,扬起清瘦的脸庞,推了推眼镜,不解地问:“作什么报告?”

    “就讲讲你在沦陷区和海外的见闻和你自己的见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黄克诚不知道邹韬奋不明白“报告”是什么,还以为问报告的内容。

    邹韬奋奇怪了:“这叫报告?不是演讲吗?”

    “对对,是演讲。不过我们根据地都管演讲叫报告。”黄克诚这才明白过来,连连解释。

    “啊呀,我在根据地学会不少新鲜的名词。以后写文章,词汇都要生动许多。老百姓的语言真是精彩极了,如果不来亲耳听听,关起门来,这一辈子也想象不出来。”邹韬奋撸了撸头发,深有感触地说。

    邹韬奋抱病在盐阜一带又采访了几个月,对新四军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他耳疾却日益加重,疼痛起来,恨不得要满地打滚。服吗啡之类的药物也只能短时间镇痛。黄克诚亲自为他请来五官科的专家,检查结果令人担忧,可能是绝症!大家不得不动员邹韬奋去上海治病,等病愈后再来苏北继续访问,为减轻路途震荡,专门做了张吊床。

    邹韬奋躺在支撑在船舱的吊床上,充满信心对送行的人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最理想的地方,我多年憧憬的民主自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这是了不起的事业,理想变成现实是一件非常难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没有正确的政策和路线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原来还想去延安好好看看,可我的身体不争气,只好先治病,等病愈我再来!”

    和邹韬奋一同去上海的还有作曲家贺绿汀。

    贺绿汀一年前就被军部安排去延安工作,和刘少奇一起走的,走到山东境内接中央通知,说路途敌人封锁很严,大批人马不能通过。贺绿汀和大部分人只好又返回苏北,改由上海坐火车到北平,再到太原,然后进入陕北的延安。

    四、记者生涯的最后一次行程

    邹韬奋在苏北根据地访问了5个月。这5个月时间并不长。但这是他奔波一生,记者生涯的最后一次行程。

    1943年5月返回上海他便没有离开病榻,直到1944年7月去世。

    在他去世之前,1944年2月24日邹韬奋还在上海召开记者招待会,专门介绍苏北抗日根据地见闻。

    记者们见十分消瘦的邹韬奋沉浸在对苏北回忆中,不禁为他的身体担心,问:“邹先生病中跋涉,辛苦万分,现在身体怎样了?可否恢复?”

    邹韬奋充满信心地回答:“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因在病中,不能和大家多多接近,希望大家原谅。我的身体再经相当时期休息,当可恢复。”

    一个记者高声说:“邹先生,你对根据地印象如何?”

    这一下,又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很兴奋,我有两个最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共产党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忠诚,充分而周到地照顾各阶级的利益,使根据地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了敌后抗战。第二是民主政治的实现,三三制的彻底执行,使民主政治真正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政治。真使人兴奋极了!我看到老百姓热烈拥护政府,使我对于十余年来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接受这次记者访谈后的5个月,邹韬奋在上海病逝。

    他临终时,床头边还放着他和17名华中抗日根据地新闻、文化界著名人士联合签名,要求”中外记者团”访问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电文。

    死亡对于未了情缘的邹韬奋来讲,脚步似乎过于匆忙,他的整个身心还没有从华中抗日战场上抽脱出来,病魔便夺走了他刚刚50岁的生命。然而,他生命最后的驿站选择了访问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这本身便是一次生命的升华。

    噩耗传来,苏北根据地的军民为这个忠诚的民主战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一直没有机会和邹韬奋谋面的陈毅特别伤感,写下了诗句寄托他永远不能忘怀的神交情感。

    (摘自《铁血N4A》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页面功能   小字】【 】【打印】【关闭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刘德华MV吸假雪险窒息
保姆"偷吃东西"被杀死
热舞天使黄伊汶
栽赃小白兔(图)
· 国际财务管理师--领跑财会职场
· 高中生 大专生 100%十万年薪
· 六个月免费英语课程
· 青岛大学墨尔本学院本科直升
· 利文外语学校暑假班全面招生
· 财富新贵--中智第二期国家营养师
· 冯仑等十大嘉宾出席中国商界领袖峰会
· 五色土-开创民间抵押借贷产业
· 北京交大MBA学历学位班招生
· 专题:央视“梦想中国”携手百年青啤
· 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8月12日开学
· 免费职场论坛 做海归时代成功海归
青青岛短信中心
>>点击进入短信频道  
相关链接:
 
下一篇:
 
收藏是一种心情
站内检索
 

版式检索

旧报全文检索

专题汇总

实用信息

 更多

- 青岛二手房网上大集
- 新闻网招聘高级程序员
- 免费铁盒装E-清贝它糖
- 用友ERP高校师资培训
- 免费洗车卡\百元K歌代金券
- 百盛大减价!2-6折!
- 薇薇新娘集团摄影展览
- 传媒营销论坛在京举办
- 健康减肥,大奖等您拿!
- 2005双百调研招标课题通知
- 2005双百调研课题申报通知
- 推动中小企业级视讯应用
- 违法违规开发网上曝光
- 青岛有奖征集创城主题徽标
- 5000元征集文化街标志物
- 建设节约型社会
- 2005青岛市民月
- 2005中国青岛海洋节
- 丁肇中海大演讲直播实录
- 12岁男孩捐献干细胞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