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30日专电(记者徐寿松)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必须改变,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但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业内专家认为,节能省地型住宅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正视并克服住宅产业所面临的5大挑战。
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住宅建筑用钢量已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住宅水泥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7.6%;如果综合考虑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则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37%;尽管我国2/3的城市缺水,但住宅建筑耗水量还是占到了全国耗水总量的32%。在建筑用地方面,1998年全国人均建筑用地为52.9平方米,到了2002年即上升为82.3平方米,短短五年间,增幅高达50%。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住宅建设面临的5大挑战亟待克服。
挑战之一:建筑使用过程的能耗过高。
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玉良分析,长期以来,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而忽略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这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仅就住宅空调能耗而言,我国就是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到4倍。
挑战之二:环境负荷过高。
水泥、粘土砖等建筑材料生产过程污染较重,但由于墙体材料既要取材方便、使用方便,又有强度、稳定性、保温、隔热、隔声等多重要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量的建筑施工现场。此外,施工阶段的扬尘、排污、施工垃圾等都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再加上由于住宅建设初期对垃圾处理设施关注不够,导致入住后生活垃圾的大量产出,垃圾的循环处理举步维艰。这导致我国住宅环境负荷过高。
挑战之三:工业化程度过低。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体系还不适应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仍以湿作业为主,精度差、质量参差不齐。其劳动生产效率低、成套技术的集成度低,技术应用缺乏系统的观念。譬如,外墙保温做好了,但门窗特别大,总体上还是不节能,使用能耗高,住宅能源浪费较严重。
挑战之四:综合性能较低。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重外表景观环境,而轻内在功能质量”,这造成住宅的综合性能较低。譬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低,室内热环境差;户型面积越建越大,从上世纪80年代的户均90平方米,到90年代的100平方米,现在已发展到新建住宅户均面积超过120平方米。这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甚至“大而无用、大而不当”的问题。
挑战之五:对住宅节能普遍认识不足。
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张玉良指出,认识到住宅节能的重要性不但要关注显性的、眼前的节能效果,更要注意隐蔽的,长远的节能益处。同时,要认识到节能不但是相关专业人士的事情,更是每个人在具体工作中也能够予以推动的事。譬如小区设计,图纸上的道路长短可能是个美观问题,但形成了具体的现实,就会关乎业主车辆能耗多少。有关专家测算表明,比现有的普通建筑节能60%左右的建筑,其造价要比普通建筑高出5%到7%,节能效益在5到8年后可以收回。但由于利益主体对节能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收益的承担存在认识偏差,很多工作的开展受到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