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市卫生局日前发布《青岛市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二级)设置标准(试行)》和《青岛市急救分中心、急救单元设置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市城镇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由政府主办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按照一定半径选定几个急救分中心、接受调度中心统一
指令的模式正在五市和黄岛区加快推行。 农村急救模式亟待转变
现代化的院前急救网络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应急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我市的市内四区和崂山、城阳两区,市民拨打120均进入青岛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台,由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各急救分中心的急救车辆和人员执行急救任务。而在五市和黄岛区,在去年底以前,院前急救均由区市人民医院承担。在当地拨打120电话,则进入区市人民医院,由其派车和急救人员前往救护。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急救半径过大、不便于就近抢救等。为此,从2003年开始,我市着手探索将院前急救网络向城镇农村地区覆盖,力争3年内实现院前急救统一指挥调度的目标。
即墨市120建设先行一步
2004年11月,由即墨市政府投资60万元建设的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在五市中率先完成了急救模式的转变。即墨市卫生局自筹资金160万元为指挥中心和各分中心配备了急救车辆和设施,培训了院前急救人员。
即墨市分别在即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蓝村中心卫生院、王村中心卫生院、灵山中心卫生院、刘家庄中心卫生院设立了7处急救分中心、10个急救单元,由即墨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
模式转变后,即墨市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城区小于15分钟,乡镇小于30分钟,均较以前明显提速。
与此同时,其它区市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目前,黄岛区、胶州市、胶南市已完成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规划,胶州、胶南完成了急救网络规划,预期下半年将完成建设任务。
两个标准出台提供建设依据
为加快城镇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给五市和黄岛区正在筹建的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和急救分中心提供切实可依的建设标准,市卫生局日前制定下发了《青岛市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二级)设置标准(试行)》和《青岛市急救分中心、急救单元设置标准(试行)》。
这两个标准规定,五市及黄岛区均独立设立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与青岛市急救中心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专线联网,紧急状态下接受市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平时调度指挥本辖区院前急救;五市及黄岛区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使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设2个调度受理台、8个调度员,调度中心总人数不少于12人。五市及黄岛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急救半径合理划分急救区域,做好本辖区的急救网络设置规划,每个急救区域设一个急救分中心,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准入、动态管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审验收并统一命名、挂牌;各急救分中心接受本辖区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指令,负责对急、危、重症伤病员实施院外紧急医疗救护,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的急救医疗需求和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的救援需要,实现救急、就地、就近救护,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系统地救治服务等等。
该标准还详细规定了区市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和急救分中心、急救单元的各项配置标准和技术标准。(本报记者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