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炼油等一批大项目的破土动工,以青岛港为依托,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推动大物流的临港工业发展模式正步入良性循环———青岛临港工业图景诱人
所谓临港工业,是指依托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现代工业发展,在港区地域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工业。毗邻港口兴建工业,解决了工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物流瓶颈,使得企业经营拥有了巨大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
在2002年青岛港集装箱航线西移之后,我市港口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去年,青岛港实现吞吐量1.6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14万标准箱,原油吞吐量完成3106万吨,矿石吞吐量完成5560万吨。这一切为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的建设,为打造西海岸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炼油”是青岛临港石油化工业的龙头项目,它得以落户青岛的重要前提就是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同样,“大炼油”的落户又进一步加快了港口的发展。目前,中石化已与青岛港签署协议,合资成立“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大炼油的重要配套工程30万吨级原油码头,并经营原油一、二、三期码头,以满足大炼油项目一期工程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的需求。
也正是在青岛独特的临港优势吸引下,韩国高合化纤、SK化工、山东液化天然气(LNG)、丽东化工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项目相继在西海岸落户,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集群。
修造船产业是临港工业的又一典型形态。目前,我市共拥有修造船企业29家。这其中,正在兴建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最具代表性。它将建设30万吨和50万吨造船坞各一座、15万吨造修两用船坞一座、30万吨修船坞一座及海洋工程生产基地,近期总产值100亿元、中期总产值200亿元、远期总产值300亿元。
与此同时,由青岛灵山船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韩国现代综合商事株式会社共同投资1亿美元的造船项目也在推进中,将扩建舾装码头、建设3.5万吨级船台和9万吨船坞及配套设施。届时,灵山船业的年造船能力将达到100万载重吨。
围绕这些正在建设中的造修船大项目,还有一些船厂有意在青岛发展,曲轴、船用机械、船用柴油机等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近期将落户青岛。
另一具有产业集群强烈带动作用的是汽车产业。6月2日,上汽通用五菱与青岛颐中签订资产转让合同,上汽通用五菱将在西海岸建立分公司,生产现有五菱品牌微型商用车系中的成熟车型,建立直接面向北方市场的生产基地,预计2006年产能达到7万台。这一生产基地与保税区、前湾港紧密相连,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这只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汽车产业的一个例子而已。青岛中集专用车项目首辆半挂车已经下线,标志着该项目开始正式运营,北汽福田挖掘机项目、美标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预计今年建成投产,一大批配套企业也尾随而至。优越的港口条件和便捷的通关环境,将为这些企业带来面向全球采购与销售的机会。
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繁荣了港口,随着集装箱运输的日趋壮大,集装箱造箱厂也成为了临港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极。世界排名第一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是看准了青岛港口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将青岛作为其重要的集装箱制造基地。其中,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基地,总产量占山东省的65%,去年全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美元。专门从事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的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则年产超过1.4万台,在全球占有超过20%的市场份额。
除了石化、造船、汽车等产业外,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为核心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以韩国浦项不锈钢、宝钢钢材配送、邯钢、莱钢等为核心的钢铁王国,还有以嘉里植物油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聚集到港口的周围,这些产业都将借助于港口获得供应链和成本上的竞争力。
港口带来了制造业的大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临港物流产业的迅速崛起。前湾国际物流园是最早进军西海岸的物流园区之一,这里已集中了马士基、伊藤忠、韩进等世界500强企业;青岛远洋大亚货运有限公司是目前青岛地区规模较大、服务功能较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其2004年业务量接近44万标准箱;青岛民营企业裕龙集团也把国际物流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的青岛裕龙进出口加工与物流产业区也已投入使用。
而作为“区港联动”试点区域的招商局保税物流园区目前已完成预验收,其建成使用后将具备国际中转、国际转口、国际采购与配送及仓储展示等四大功能。
由此可见,大港口带动大工业、大工业推进大物流的图景已经逐步展现。这种良性循环的临港工业发展模式必将带来大青岛经济发展新的飞跃。 本报记者戚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