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朱国栋、黄琳/宁波北仑、上海报道
中国并没有作出激化矛盾的事,因为我们是在没有争议的海域开采油气资源
7月18日,宁波大地骄阳似火,尽管“海棠”台风已逐渐逼近闽浙,但微风丝毫不能减弱酷热的淫威。
北仑区春晓镇的滩涂上,不少工人正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型现代
化油气加工厂劳作,挥汗如雨。一位工人说:他心里在计算,还有多少天能回到河南老家。
这座工厂庞大的身躯分外引人注目,方圆几公里内都可以一览无余。
2004年10月2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第一次来到该基地时,工地上还只是堆放着一些成套设备,但大半年之后,这座工厂已基本成型。这座巨型加工厂全名叫东海春晓天然气处理厂,它正是处于中日争议漩涡中的东海油气田子项目——春晓气田的陆上基地。
7月14日,春晓油气田被日本单方面命名为“白桦”。据韩国联合通讯社引述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在其主张的所谓“专属经济区”对华警戒线附近的由中国开发的春晓气田,命名为“白桦”、而将“断桥”和“冷泉”分别命名为“楠”和“桔梗”。
同一天下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举行紧急记者会,正式宣布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的中国专属经济区试开采石油天然气。这是日本政府首次认可日本企业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开采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
原本已稍有缓和的中日东海问题,由于日本的单方面行动而陡然紧张。
日本的错误做法,立即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7月15日紧急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渥美千寻,指出日方的这一行为是对中国主权权益的严重挑衅和侵犯,也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中国民众也纷纷通过网络等形式,表示对日本单方面激化东海问题的强烈不满。
春晓气田陆上基地目击
事实上,东海油气田的勘探与开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中国媒体的热门话题。但酿成中日两国的重要争端,其实完全是日本媒体的炒作结果。
2004年6月,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以及油气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炒作,声称发现中国方面在离争议地区很近的海面上建设钻井台,准备开发一个叫“春晓”的天然气田。由此,中日东海油田之争拉开序幕。
在争端开始不久的2004年10月2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就曾来到了春晓气田陆上基地——宁波市北仑区春晓镇采访。
从宁波市乘车到30公里之外的北仑,在北仑坐中巴车经过20公里盘山公路之后,就来到了春晓镇(原三山乡)。从春晓镇出发,穿过大片的橘林、稻田、黄花梨基地和一个大规模的盐田之后,就到了位于海岸滩涂上的春晓油气田开发陆上终端建设工地。
这座基地面朝海洋,背靠群山,滩涂纵深有数千米。
走进建设工地,记者看到不但工地上的主要建筑已搭起了框架,连建筑的基本结构也已成形,天然气处理厂的主要设备已开始安装。好几个气库也已在建设中。整个建筑工地有上百名建设者在施工。几十台工程车进进出出。该建设工程的施工方是中原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设总公司,监理方是大港油田监理公司。
一位正在现场施工的没有透露姓名的工程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放在工地上的许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这个工程是春晓油气田的天然气处理厂,和海堤就隔了一条护堤河。天然气就是从海里的管道通向处理厂,然后由处理厂,把天然气送到宁波等长三角城市。
建筑工地的门口有一大块工程项目的说明牌,说明牌显示,该工程的全名为“春晓气田群开发建设项目陆上终端生产区建设工程”,工程占地面积为24.3万平方米,设计的产能是25亿立方米天然气,开工时间为2004年4月8日,竣工时间为2005年5月28日。建设单位是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春晓气田群开发建设项目组。
毫无根据的传言
2005年7月14日,原本已稍为平息的中日东海问题,由于日本单方面的行动而陡然升级。
而在这之前,一些境外网站纷纷传出一些关于春晓油气田的“新闻”,主要内容有“陆上基地戒备森严”、“建设工程扰民”、“不计成本,加快施工,以图提前竣工”等等。
2005年7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再次来到了春晓气田施工现场,发现境外网站的所谓“新闻”,毫无事实根据。
在陆上基地建设现场,一个现代化巨型油气加工厂已基本成形。在通往天然气厂的路上,时常可见不少打包回家的工人三五成群地走着。工人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程已处于扫尾阶段,所以绝大多数工人可以回家了。”
走到工厂门口,先前的施工进度牌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厂的大门,
除了中海油和中石化的LOGO外,“东海春晓天然气处理厂”的企业名也很醒目。走进大门之后,就是两栋三层白黄相间的小楼,颇为别致。办公小楼外,两面中海油公司旗和中石化旗,簇拥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走过办公区,就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绿色圆柱状罐,绿罐之后,则是两排乳白色巨型球形罐,旁边则有两个稍小的白色球形罐。再往工厂里面走,则是已组装完毕的成套设备。
厂区里尚有不少工人在打扫清理,按照他们的说法,工程已接近完工,但何时正式能通气加工,还是未知数。新华社的报道说该工程将于10月完工。
2004年《宁波日报》的报道中说,春晓油气田将在2005年5月输气给宁波市。《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第一次来到该基地采访时,看到的项目公示牌上的完工日期是2005年5月28日。很明显,该工程不是在“不计成本,争取提前竣工”,而是比预定完工时间晚了。
所谓的“戒备森严”,更是无稽之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厂区内外,都没有看到任何执法或武装人员,进入厂区只需向门卫通报一声。连当地普通村民,进出工程区也十分方便。
春晓是宁波北仑的重要西瓜生产基地。《瞭望东方周刊》记者7月18、19日来到厂区附近时,正值当地西瓜扫尾之时,在厂区附近有数千亩瓜地,三三两两的大卡车,都停在工程区附近的水泥路上,一天运销的西瓜达数十吨。工程区的工人和当地村民关系十分融洽,有工人帮村民推人力车,也有村民送工人瓜吃,不少当地老人还喜欢和外来工人用并不擅长的普通话交流。很显然,境外网站所谓的“工程扰民”也是谣言。
日本居心何在
7月14日,日本正式批准帝国石油公司获得东海石油勘探试开采权。这家冠名为“帝国”的石油公司,其历史与背景颇为意味深长。
帝国石油公司是日本最早的石油能源资源开发公司。帝国石油公司口号就是:帝国石油公司的历史就是日本石油的历史。
帝国石油公司的成立背景,就是二战时期的殖民侵略。1941年,美国开始禁止出口航空汽油,日本军方迫于形势的需要,将与石油有关的勘测队伍和人员全部予以征用,把他们派往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打拉根,希望在东南亚地区找到自己能控制的石油来源。为了进一步强化日本的能源开发,日本政府根据《帝国石油株式会社法》,将各公司的石油矿业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国策企业”——帝国石油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日本战时的能源需求,确保日本陆海空三军的“能源命脉”。战争期间,正是这家公司,为日本法西斯军队提供了主要的石油能源,用于太平洋战争与侵略中国等用途。
“二战”结束后,《帝国石油株式会社法》于1950年被废止,帝国石油公司随即以“民间企业”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其“官制开发”的色彩相当浓厚。
帝国石油公司在二战结束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起,悄然启动了“全球抢油”计划,截至今年,帝国石油公司已经成功地在亚非拉美洲安营扎寨,介入了当地的石油开采。
值得注意的是,帝国石油公司除了出现在东海石油争端外,还很早就介入了南海油气争端。据辽宁《半岛晨报》报道,早在1978年7月,日本就与越南达成协议,就南海海底石油开发进行合作,与相关国家签订了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合同。从帝国石油公司的网站上能看到,2004年10月,帝国石油公司成功地与越南合资开发油气田。
日本批准帝国石油公司这样一家具有“二战历史渊源、为日本侵略军提供主要能源”的石油公司,在中日有争议的海域试开采油气资源,居心何在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东海油气田问题本来就是因日本媒体炒作而成为热点问题,这次日本单方面批准在有争议海域试开采油气资源,完全是激化矛盾之举。”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则认为,日本之所以在东海油气问题上屡屡表现强硬态度,和日本极度缺乏能源有关,也和小泉政府的政治策略有关。“小泉执政的重要‘亮点’,在日本人看来,就是其强硬的国际政策姿态,让日本人觉得他是个‘英雄’,从海洋划界问题上。钓鱼岛问题上,都表现出小泉继续强硬作秀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博士则还考虑到了技术问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有资料,日本没有,所以担心谈判被动,让民间开发去勘探,获取一些资料,可能是日本的考虑。”
合作开发是正途
在中日东海划界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日本政府也曾一度表示愿意合作开发。
但从日方提出的要求中方先提供相关资料等苛刻条件来看,日方对合作开发毫无诚意。
事实上,在有争议海域,国家之间通过联合合作的方式勘探、开采,一直是搁置争端的好办法。中越菲南海石油勘探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005年3月14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中国最大的离岸石油生产企业中海油作为中国的代表,与菲律宾及越南的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3家公司将在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
在中国昆明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越南总理潘文凯时也表示,希望中越积极推进南海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尽快开展中国、越南、菲律宾三国石油公司在南海的合作勘探。
金熙德研究员认为,目前中日东海问题上的紧张局势,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环节,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缩影。
对于解决东海问题,金熙德认为,应该做的是和平谈判、合作开发。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日东海问题,需要通过谈判的方式,拿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就目前来看,中国并没有作出激化矛盾的事,因为我们是在没有争议的海域开采油气资源。如果日本单方面在有争议地区进行勘探和开采,就是损害中日关系,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就是在激化矛盾。”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