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斯,女,今年99岁,胶东抗战史上独一无二的女营长,长篇小说《山菊花》中女主人公“桃子”的原型。60年前,她就以“高腿鸡”的绰号远近闻名,会双手打枪,是闻名遐迩的女中豪杰。后跟随丈夫于得水转战胶东大地,立下了光辉的业绩。
近日,记者在环翠区环翠楼办事处东北居委会吕凤斯的女儿
于淑英的家里,见到了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老妈妈。老人慈祥和蔼,腿脚利落,耳不聋眼不花。
跟随丈夫 投身革命
吕凤斯1906年出生于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村。因家境贫寒,她年少时就在地主家打长工,20岁时嫁给了洛格庄的于得水。于得水武艺高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组织了震惊胶东半岛的“天福山起义”。在丈夫的影响下,吕凤斯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于得水以拳房教练身份作掩护,把家里当作党的秘密联络站。吕凤斯知道丈夫是一个闹革命的人后,想方设法给来到家里的同志安排好吃住,还主动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那时,洛格庄村边有一大片荒草茔地,革命者都以这里为隐蔽场所。吕凤斯时常深夜行走在茔地里,泼辣的性格和坚强的毅力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独立营长 威震敌寇
1937年9月,中共胶东特委在吕凤斯家建立了第三秘密联络站,吕凤斯任站长。她的工作除了宣传抗日,还要创办自卫团,发动青年参军。为了能够安心工作,吕凤斯狠狠心,把大儿子送给福山马家沟村我地下工作者马德文寄养,把女儿和小儿子送回自己的娘家,全身心投入到秘密接送抗日战士的工作中。
1941年春,东海军分区二团扩军后成立了一个新兵独立营,负责训练新兵,吕凤斯被任命为独立营长。吕凤斯因为个子很高,腿又长,虽然是小脚,但一夜能走130华里的路,同志们给她起了一个响亮的外号“高腿鸡”。入党以后,她一直以“高腿鸡”这个名字开展工作。
机智沉着 勇猛战斗
当时,独立营的武器装备很差,只有少数战士有枪,子弹也十分短缺,其他战士则每人只有两颗手榴弹。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并保证军训不受干扰,独立营在战略上以防御为主,尽量不与敌人交战。但是,敌人早就把她这个营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扬言要消灭独立营,活捉“高腿鸡”。吕凤斯带领独立营与敌人巧妙周旋,保存了军事力量,为部队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阶段,由于战争需要,独立营必要时需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与驻石岛的日寇展开的母猪河战斗中,吕凤斯如同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端着匣子枪,沉着指挥。战斗刚开始时,敌人的火力很猛,而我军的弹药有限,不能硬冲,吕凤斯便命令战士们先找准有利地形隐蔽好,瞅准机会再狠狠打击敌人。日本鬼子组织了几次反扑,都被我军打退了。这场战斗从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敌人害怕遭到我军大部队的夹击,便逐渐萌生了退意。看着敌人乱了阵脚,吕凤斯大喊一声:“追!”战士们如同下山猛虎一样冲了出去,敌人被打得丢盔弃甲,丢下几十具尸体落荒而逃。
几经考验和锻炼,吕凤斯由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名善于带兵打仗的女营长。她领导的独立营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军事骨干,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淡泊名利 安度晚年
根据形势的发展,1943年9月东海军分区对独立营进行了改编。吕凤斯由于长期的游击斗争,身体很虚弱,上级决定让她改做地方工作。虽然舍不得离开部队,但吕凤斯还是服从组织的决定,回到了洛格庄村。随后,吕凤斯把六七年没见到的孩子一个个接回家,又在葛家镇于家埠村开了一家油坊,以此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直到1946年部队西进,她才与昔日一道战斗的同志们依依惜别。(孔军强
孔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