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报》19日发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章嘉琳撰写的文章:美国力图“对冲”中国崛起。文章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向来有“接触”派和“遏制”派之分。小布什于2000年上台后“遏制加接触”成为对华政策主流。虽然国防部和新保守派力图加强遏制的一面,白宫国安会和国务院却极力抵制。摘要如下:
美国对华政策向来有“接触”派(engagement)和“遏制”派(containment)之分。一般认为,老布什总统和克林顿总统时期执行的是接触政策,而同军方关系密切的新保守派则鼓吹实行遏制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崛起成为客观事实后,又出现了“遏制加接触”(congagement)派。
“遏制加接触”
新保守派中较开明的智囊、最近被任命为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的卡里扎德在他出版的《美国和崛起中的中国:战略和军事方面的影响》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和对付中国崛起的“对冲”措施。他的立论基础是中国崛起后的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和美国的朋友,也可能谋取地区霸权而成为美国的敌手。一味执行接触政策,会使美国在一旦中国挑战美国地位时毫无准备和措手不及。同时,一味实行遏制政策会把中国过早推到敌人阵营,在经济上对美国也十分不利。再说,美国现有的资源以及周边盟友的态度都不足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因此,卡里扎德认为最佳的政策是“遏制加接触”,其核心是:承续接触政策的目标希望能改变中国成为民主国家;防止中国对美持敌对态度;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强大后挑战美国的利益。美国学者认为,小布什于2000年上台后“遏制加接触”成为对华政策主流。虽然国防部和新保守派力图加强遏制的一面,白宫国安会和国务院却极力抵制。从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屡次推迟出笼一事便可看出两派斗争的激烈。
建立“对冲”机制
卡里扎德指出,为实行“遏制加接触”政策必须要有一套“对冲”机制,对中国崛起过程中可能出现危害到美国利益的行为预作防范。由于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存在冲突的可能,以及中国有可能谋求地区霸权,美国必须在下述三个方面采取“对冲”措施:
一、美国不应做任何可能加强中国军事力量的事,特别是不要让中国获得某些先进武器和技术以便在未来对付美国。
二、美国应要求盟友不要协助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并同有关盟国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定。
三、美国应加强自己的以及东亚、东南亚友邦的军力,防止中国对该地区的“侵略”。美国可考虑建立一些新的联盟关系,或在该地区获取新的军事基地,协助东盟国家加强军事合作,强化美日联盟,鼓励日、韩军事合作,促进日、俄改善关系,加强美国同东盟的军事关系,等等。为防止中国对台湾动武,应增加在东亚地区的军事演习,特别加强与菲律宾关系以保证美军基地的使用。
卡里扎德特别提出,由于中国有可能成为同美国敌对的强权,台湾同中国大陆统一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不应鼓励统一,当然也不应像“遏制”政策鼓吹者那样鼓励台湾独立。如果未来中国成为一个友好的、民主的强国,美国的政策可能支持两岸统一。
小布什上台以来对华一系列措施如打台湾牌、扩大对台军售、2+2会谈拉日本介入台海、反对欧盟和以色列对华军售、加强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就经贸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压、阻挠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等等,都是属于这类“对冲”措施。
中国需要巧妙应对
据解释,“对冲”措施的目的是防止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改变美国所领导的“现状”,危害美国的利益,并作好最坏的打算。它不像遏制政策那样具有进攻性和挑衅性而有预防性质,同时不放弃同中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贸等全方位的接触和交往。因此,美国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学者认为,中国需要巧妙应对,在国际事务上低调行事,发挥“软权力”的作用,不应事事针锋相对拉高对抗姿态,以免给“中国威胁论”找到口实。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企业走向国际进行购并活动是很正常的,但似不宜操之过急,并注意别国民众的反应。过度密集的大手笔收购,会令人想起80年代日本“买下美国”的景象。看来中国在此时更应遵循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永不当头”的方针,谨防在崛起过程中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