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小康:奢侈与节约的对话
本刊记者 张辉 报道
告别温饱的困扰,21世纪的中国人正大步迈入小康社会:空前充裕的物质、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满足和制造欲望的流水线、日趋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人们的胃口被吊足,选择变得多元,全身心投入一场五光
十色的消费盛宴。
一种奇特的现象是:一方面,崇尚享受主义的新富阶层们沉溺于奢侈品的夸耀性消费,试图构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圈子,让奢侈品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发挥到极至;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每年约1000万至1200万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他们在城市中的吃穿住行等生存性消费引人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源短缺问题发人深省,无论政界高层或是院士专家,均大力高呼着节约型生产和节约型消费,提倡循环经济。
我们面临着一个消费的时代。然而,要奢侈,还是节约,这似乎还是一个问题。
一类人的奢侈主义
小朱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不到30岁年薪就已达到10万,这是一笔令很多人羡慕的收入,但小朱却感觉钱还不够花。“我喜欢去买东西,还对游艇情有独钟。”小朱说:“每到月底,便囊中羞涩。”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总有一些地段成为国际一线品牌的主要聚集地,能在那里消费,哪怕仅仅是潇洒一回,也能代表一定的身份和价值。如今,阿玛尼的服装、路易威登的手袋、夏奈尔的化妆品、别墅、名车、名表、出国旅行——这些品牌,这些消费,足以让小朱们怦然心动,向往之,追求之。
中国的小朱们究竟有多少?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估计,中国大陆的奢侈品消费人群目前已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在这些人群中,有不少是私人财产超过千万元的富豪,有学者估计其人数为30万。而在小朱们的身后,一个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
显然,忠实的追随者,日益扩大的市场,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引得全球奢侈品商家纷纷抢滩中国。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他们将中国视若救命稻草,并把这里培育成新的淘金乐园。
所谓奢侈品,实际上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动态的概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来的奢侈品可能会变成必需品,而又有新的奢侈品诞生。长期研究消费社会学的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奢侈品既取决于产品的生产模式(是否大众化、批量化),也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在王宁看来,奢侈品具有一种超实用价值的、额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是人们炫耀财富地位、权贵身份和生活方式的符号和“语言”。也有人提出,新富阶层的炫耀性消费目的在于,一是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二是以炫耀式消费去维系和发展某种关系,营造个人发展与生存的关系网。
然而,王宁所担心的是,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奢侈消费将对社会心理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构成冲击,从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个国家的节约诉求
无论奢侈性消费的支持方列举出多少理由,肯定其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奢侈品消费永远只是少部分人的奶酪,而与普通大众无缘。
当然,享受着奢侈品的新富阶层完全有理由说,消费嘛,个人的事情,这是属于公民自由的范畴。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处理起来就比较低调。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尽管奢侈性消费作为一种实际存在,作为一种风气,并没有被明确反对,但在官方那里,它也并不具备大肆鼓吹的价值。因为,熟知中国国情的人都明白,一个国家的消费方式要与本地环境、资源和生态承受能力相匹配,一味模仿和攀比只能给中国带来无穷后患。
专家分析,中国的所谓“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一种危险的自负,因为建立在绝对量基础上的各项世界排名,如果除以庞大的人口基数,都不可避免地得到这样一种残酷的事实:各项指标的人均占有量令人汗颜。
从人均国土和耕地资源水平看,2002年中国每134人拥有1平方公里国土,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3亩,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资源方面,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淡水总资源虽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第121位;此外,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人均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如此看来,撇开人均占有量谈论资源其实毫无意义,
未经过反思的满足和自豪也只是一种无用的虚荣。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的警告不容忽视:“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学者王宁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追求奢侈品,将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稀缺资源的浪费。在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都比较大的国度,奢侈消费在资源和生态的意义上是不可持续的消费。”
由此,必然要求中国对传统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模式进行深刻反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消耗资源型的技术下主要由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约束资源消耗的价格机制,谋求节约资源的技术进步,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理想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奢侈?节约?你选哪个?
在对待奢侈或者节约的问题上,不少专家更持谨慎态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研究所所长周孝正就认为,如果控制不了对奢侈品的欲望而手边的钱又不够,那就不只是个人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的确,一个人的消费倾向纯属个人喜好,但对于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度而言,当奢侈消费品成为一种风尚,就足以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消费税改革的呼声也因而愈演愈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副主任岳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的税目并不合理,因为含有炫耀性色彩的商品并没有被纳入税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也表示今年将研究适当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消费税,对税目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适当扩大税基。”
在众多呼声中,增加税目的商品猜测主要集中在豪华住宅和高档汽车上,因为调整消费税的目的主要在于公平收入分配,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都把非必需品、奢侈品、嗜好品、高档消费品等课税后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生活的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由于消费税通过区别消费方式来征税,对人们必需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影响。
另外,有专家提出,政府应当鼓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他们通过公益性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参与社会的救助和捐助,同时,应提倡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提倡以自行车、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还有专家提醒说,在现实的消费结构中,由公款付费导致的高消费行为更应坚决杜绝。
而对每个公民来说,提倡一种“适度消费”的生存理念也显得尤为必要,比如讲求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费。
面对这样一个“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奢侈品消费时代,罗伯特·F·肯尼迪的话也耐人寻味:“很少有人能伟大到使历史折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事件的一小部分,这些行为的全部将谱写我们当代的历史。”-
“很少有人能伟大到使历史折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事件的一小部分,这些行为的全部将谱写我们当代的历史。”
——罗伯特·F·肯尼迪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