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军专访
编者按 创城,创建全国文
明城市,这是今年以来,频频见诸报端的新闻字眼,也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今年9月,首批10个全国文明城市的名单就要揭晓了,为什么要创城?创城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什么?请看本刊专题报道。
案头上,杨部长正埋头处理“急件”。提早了解了我们的采访意图,暂停工作,他首先给我们看了一条手机短信:由交通频道和青岛传媒网策划发起组织的“爱心在延续”大型直播活动,令人感动,效果很好。集中体现了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广大市民特别是出租车司机奉献爱心的高尚品德,体现了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特向同志们表示感谢!这是不久前他发给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的。
“闻名岛城、牵动央视的‘爱心在延续’救助出租车司机白血病女儿的爱心捐助接力活动,就是我们青岛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崭新亮点!是青岛市民文明素质的最好体现!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栏目组,特为这次活动连续做了两期节目,青岛市民的文明程度深深感动了央视这些见过大世面的人。”不等提问,杨部长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青岛画报》:“爱心在延续”活动的确非常感人,青岛的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而市民素质恰恰是创城的关键环节,那么,我们今天的采访主题就是“青岛创城”。首先,请您谈一谈我市“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为什么要争取这样一个称号?
杨军:实际上,青岛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基础。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优一做”等活动都属于这个实践的范畴;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近几年,青岛市委提出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的目标,最近又提出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奋斗目标,在这样一个综合的大环境下,我们才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样一个最新的目标。目前,全市干部群众正在积极行动,处在创城攻坚战的关键时期。
创城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争得一项荣誉、一块奖牌,最重要的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优美的城市环境、文明的市民素质,迎接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行,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对这次创城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提出“举全市之力,全民参与、全民创城、全民受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同志还将此次创城活动概括为:创建文明城市,是“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集中体现。
《青岛画报》:我市创城有哪些优势?今年9月,首批10个全国文明城市就要揭晓了,如果创城成功,一定会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请您具体解析一下这种促进作用的表现。此外,对青岛以及青岛人民又有哪些受益呢?
杨军:近几年,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我市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做法。在物质文明建设上,集中抓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件大事;在政治文明建设上,突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强化依法治市、推进施政创新三大重点;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实施培育城市精神、推进人文奥运、创建学习型城市三大工程,包括市民文明巡访团、服务窗口“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城市文明交通三让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十件实事、无偿献血(全国无偿献血“金牌”获得者中,我市占到1/3)、社会慈善捐助等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诚信、和谐、博大、卓越”为核心理念的城市精神,实际上就是这几年来我市在“文明青岛”建设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围绕践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山东精神、城市精神,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许振超、曾呈奎、葛路、谢振华等典型的事迹、先进的人物,这些都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硕果,也是我们争创的优势所在。
市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人均生产总值1.5万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也有赖于创建文明城市来推动。城市的发展,最终需要落实到以人为本上,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我们正在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三大工程.,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重点,这与创城工作的方向是协调一致的。如果能借创建之势实现人民整体素质(包括文明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的进一步提高,那么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我们所提倡的“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学习型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人才型的市民素质”等六个目标才能及早实现。所以,创城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比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企业家满意奖”、“中国最佳商务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等,所有这些称号综合起来,向世人展示一个全新的青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其最高层次就是全国文明城市。如果我市能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好,把和谐社会构建好,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明青岛”的总目标。
创建文明城市会给青岛带来什么,应该说,拿到这个荣誉称号,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受益,才是最终的目的。创城不只是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的创建,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文明的体现。所以通过创城,市民的素质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社会秩序井井有条等等,综合起来看,老百姓将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这些都是创城工作的落脚点。
从2004年11月30日,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动员之日起,到目前,创城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已经超过了95%,全市人民纷纷积极地参与到创城中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了统一的行动,这说明创城工作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现在,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全市上下都已经动员起来,各项工作正紧紧地围绕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测评体系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青岛真正达到了文明城市的标准,无疑会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城市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青岛画报》:这次创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测评工作有没有明显的指标?
杨军: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三大文明的全面创建,除加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外,重点主要有这么几个: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窗口单位的优质服务,如出租、公交等代表青岛形象的服务行业;围绕构建和谐社区,搞好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配套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这次测评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民取分”。此次创城的测评体系涉及到6大环境、1项工作、12项专项整治、37大类指标、119个具体指标、257个子项。在所有的指标中,近40%的指标要靠老百姓的评价,比如“对市民的文明素质如何评价?”、“对社会治安是否满意?”、“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等,都是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评价创城的唯一标准。
另一个特点是“以分取城”。对各城市实地测评汇总起来的分值,就是进入前10名的考核依据。要有一个强大的综合实力才能入选,如果只是某一项工作突出,其他的一般或相对较差,就很难进入到前10的行列,这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将工作做好,做得全面,解决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
创建文明城市任重而道远,即使拿不到这个荣誉,即使没有这次测评检查,创建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也应该是我们为之长期努力奋斗的工作目标、行动准绳,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我们这座城市永恒的目标。
面对激烈竞争,在全国同类城市面前,我们怀着谦虚学习、取长补短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创城,青岛志在必胜!
青岛创城之路
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之魂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青岛市一直将培育城市精神放在首位。先后开展了“培育城市精神,提高文明素质”系列活动:征集评选城市精神主体语;开展“青岛城市精神论坛”;评选出“感动青岛”的10件事等群众性活动,岛城市民对研讨城市精神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共提供了5万多种城市精神的表述方式,22000多人参加了评选“感动青岛”10件事活动。经过全市上下广泛讨论,形成了以“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为核心理念的青岛城市精神。
几年来,青岛市始终把提高人、教育人、塑造人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和培育城市精神的全过程。先后组织开展了“三优一做”、“讲文明、树新风”、“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并且在全国率先依托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青岛社区大学”,将社区单位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覆盖全社会的学习系统,努力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浓厚学习氛围。
围绕培育城市精神,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全市开展了“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精神践行活动。2004年春节前后,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精神润心田,福满岛城乐万家”活动,将100万印有“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福”贴送到千家万户,让城市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
开辟创建路子,打造城市品牌
到2004年底,社区图书室援建和“共建书香家园”社区读书活动已在各个社区正式启动。通过政府主导、社区支持等几个方面,现已筹集资金150万元,在市内四区的所有社区和五市三区的三分之一社区,援建了575个图书室,岛城形成了“一刻钟读书圈”的学习氛围,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路子。
1996年至今,青岛市始终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社区工作。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心下移,服务先行,功能配套,资源共享,多方共建”的工作思路,建设和谐友爱的新型文明社区。各社区先后开展了“人人参与,美化家园”、“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街头巷尾说卫生”、“言谈话语讲文明”、“你我服务论质量”、“城市交通话秩序”、“邻居节”等活动,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社区坚持“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积极构筑文明社区的新格局,让文明社区成为城市创建的模范。。
1999年以来,“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在全市各行业中开展。目前已评出23个市级服务名牌,正在创建的有300多个各类服务品牌。涌现出海尔“真诚到永远”、交运集团“情满旅途”、“海之情”青京列车、“公交张锋”、供电公司“亮出精彩”、通信公司“情传万家”、海天大酒店“海天之间一个家”等服务品牌。
为了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青岛市将创建文明村镇作为总目标。全市举办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不断深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截止到2005年初,全市共涌现出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单位3个,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1个,省级文明村镇18个,世纪文明村镇613个,各级各类文明村镇达到40%以上,位全国前列。
优化城市环境,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创诚以来,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保护“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等历史文化风貌和欧陆建设风格的基础上,突出青岛“山海城
”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等鲜明特色,并坚持所有工程的高标准建设。经过几年努力,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港口、机场、水电气暖、环保、通讯、绿化亮化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都相继竣工或正在抓紧实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坚持高效能的管理,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相对集中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制度,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由突击型向长效型转变。从2005年4月份开始,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以“清理垃圾、清楚违章、搞好绿化”为重点的新一轮城市综合整治,进一步构筑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勇于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城市文化
青岛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现代文化建设,挖掘、弘扬富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注重精品创作与文化普及结合,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向现代强市的跨越。
青岛市高度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全市2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现近代优秀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重修了人民会堂、青岛迎宾馆、天后宫民俗博物馆和康有为故居;建设了文化博览中心、国际展览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国际新闻中心、书城、青岛雕塑园等一批现代文化设施和沿海文化风景线,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实施精品工程,积极组织创作代表青岛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2003年,在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组织创作的]电影《首席执行官》、话剧《寻找爸爸毛泽东》、京剧《北斗星》、歌曲《期待相聚》、《台湾雪》和电视理论片《伟大的创举》等6件作品获优秀和入选奖,创我市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历史最高纪录,并涌现出了剧作家代路、诗作家纪宇等一批优秀创作人才。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日益蓬勃。青岛市先后有5个区市跨入全国文化先进市区,2个区跨入了全省文化先进市区行列,胶南市、胶州市、崂山区被文化部分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学之乡”称号。青岛市现有民间合唱组织40多个,2000年,青岛市广电合唱团在国际、国内合唱比赛中均获得金奖:市老干部合唱团、中老年时装表演队获得全国冠军队;我市老年人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老年人综合素质大赛总分第一;全国少儿歌曲大赛中连续三年夺得金奖。每年举办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服装周等大型节会活动,各区市每年举办“大泽山葡萄节”、“萝卜会暨元宵节会”、“糖球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为争创一流的城市文化增光添彩。
市民谈“创城”
采访人一:隋映辉(青岛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我去过欧美、日本等不少发达国家,所到之处,虽然这些国家的楼宇林立、灯红酒绿、繁华似锦,但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却是那里的交通文明。在这些国家,之所以交通肇事死亡率较低,与驾驶员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和现代文明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在日本,尽管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的车流不息、人潮汹涌,但无论是驾驶员,还是匆匆过客,都十分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汽车驾驶员临近人行横道线,会缓缓停车,“礼让”三分。马路上即便没有车辆行驶,行人也没有一个会闯红灯过马路的。在繁华闹市如此,在僻静的小城镇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到大宫市的郊区亲戚家小住,清晨,漫步街头,看到一群小学生正站在一个并不宽大的路口,此时正亮着红灯,虽然并无来往车辆,可这些小学生还是等到亮绿灯时,才沿着人行道走了过去。虽然是一件小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在德国,汽车司机和行人具有十分强烈的规则意识,人走人行横道,绝不乱穿马路;当司机看到有人过人行横道时,必减速、停车,让行人先走。德国人说,之所以如此善待行人,是因为“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德国人也很讲文明、讲规矩。在路上两车发生轻微碰撞,司机不会相互指责,更不会对骂和拳头相加。双方打过招呼后,有责任的一方主动承认过失,然后打电话通知交警和保险公司。待警察和保险公司人员来后,他们主动把证件交给有关部门,便各自离去。
在澳大利亚,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汽车司机的文明礼让和对行人的温馨微笑。无论是穿越高速公路,还是广袤的牧场小道,汽车司机始终对穿越人行横道线的路人保持着令人难忘的微笑。特别是在学校、幼儿园或孩子集中的地区,路牌上会印有小孩的图案,在自然保护区则有印有袋鼠标志的路牌,在路经居民区印有停止鸣喇叭的图案,提醒司机过路时注意。最有趣的是,在澳大利亚人的规则意识和示范效应下,一些习惯于“抢红灯”或动粗的我国同胞到当地也会变得越来越规矩,目睹澳大利亚行人文明候车,以及“礼让”的车主微笑挥手示意,让我国同胞慢慢过马路,这令在国内习惯“抢红灯”的人汗颜。
在这些国家,不仅有健全严明的法规,而且公民有高度的自觉性。交通规则是以人为先,行人第一。如在欧洲一些国家,马路上的信号灯在离地面2米处,与行人的目光高度持平,而且周围不准立广告牌或栽树,以免遮盖信号灯。每条公路和街道上都设有雷达跟踪测速器,只要在规定的地区(段)超速,就会突然“冒出”交警拦住超速行车,并叫你去交罚金。在这些国家,发生交通事故,人们都是自觉去交罚金,从不会为被罚而与工作人员争吵或向其求情。不仅政府和交通部门重视交通安全,企业对此也很重视。一旦某企业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企业的调查组一般会比交警和救护车还要早地奔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而在我国,在青岛,遵守交通规则和实施交通文明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虽然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但“抢红灯”大有人在,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几乎形同虚设,车辆不礼让走在斑马线中的行人,甚至与行人争道抢行。不少外国朋友一提到在中国过马路就心有余悸,面对出租车无视斑马线,从路人身边呼啸而过时,不是“摇头”,就是“耸肩”。
行车不文明、行人乱穿马路,造成交通秩序紊乱,使我国交通事故持续上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交通事故总量由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去年77万起,年均增长6.3%。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死亡人数/伤亡总人数)约30%左右,而英、美、日等国家只有1%左右。在拥有1450万辆汽车的中国,2002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9381人,56.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亿元。在汽车超过4400万辆的德国,同年只有6842人死于交通事故。
发达国家的交通文明折射出这些国家的公民素质、规则意识和文明教育水平,也给予我们许多值得回味的启示。特别是在我市“创城”的今天,提高全民的交通规则意识,实现城市的交通文明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文明的风标,也是一个亟待青岛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采访人二:杨曾宪(青岛社科院研究员)
1998年,我曾随团去过欧洲,团员中多是大款,看到一些欧洲城市,许多人不屑一顾:这哪能比得上咱们青岛的香港路、东海路!其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欧洲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咱中国大款们一掷千金的气派,着实为国人“争光”。然而,国人种种不文明的丑陋行为,也在人家那里曝了光。在艾菲尔铁塔前,当中国导游打着小旗,领着咱老乡勇敢地闯红灯穿越马路时,我看到不远处法国警察一副目瞪口呆、无可奈何的表情。在德国机场候机大厅里,当咱们老乡旁若无人地大声用国骂彼此示好时,我也发现周围老外那充满厌恶的眼神。于是,最近几年,在中国游客能去的地方,都有了汉字提醒牌,书写着诸如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等等口号。人家没提中国人,所以,不能说歧视;但人家却只用汉字书写,其所指非常明确。咱国内浑然不觉的陋习、或习焉不察的“小节”,到了发达国家,却被如此放大地凸现出来!脸红之余,使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所谓现代文明国家,绝不是一个城市面貌新旧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单纯GDP概念,更是一个公民文明素养的概念。只有公民普遍具备高文明素质,我们才能拥有真正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但做到这点,对咱国人来说,谈何容易!
就说这遵守交通法规吧。经过这多年的观察,我得出一个结论,单单从市民是否能自觉看红灯过马路,就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发达行列。我去过巴西。巴西尽管民主且资本主义二百余年了,但至今仍是欠发达国家。一进入圣保罗,我就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似曾相识感觉,就来自他们同样混乱的交通秩序。我曾看到一青年黑人,硬是跳着桑巴舞快速穿越在行进的车流中,那舞步简直美极了。还有一中年白人,同样以百米冲刺的姿态,穿越车流封锁线,从脸上表情可以看出,他显然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得意。交通秩序,或者说一切法治秩序,其成功的关键,不在多数人是否遵守,而在少数人是否自觉。正因如此,这是否自觉不闯红灯,便成为对公民文明素质的试金石。
中国人与日本人、韩国人在外表上不易区分。但只要是闯红灯过马路的,则大半就是中国人。这是日本、韩国朋友的经验之谈。请注意,这不闯红灯,不是我们理解的红灯亮时,车流滚滚,因怕危险而不过马路,而是指红灯亮时,即便夜晚12点,路上没车,也照样要等上几分钟。有一次在维也纳夜晚回近郊的宾馆,路上几乎看不到车影了,但依然有行人在等信号。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几乎有点傻,但傻得令人尊重。高度文明,就是高度自觉。而我们,往往要靠戴红袖章的执勤人员大声呼喊,才能不情愿地停在红灯面前。相比之下,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咱们那些戴红袖章的执勤人员,甚至警察,当他们下岗之后,依然会进入勇创红灯的行列!
我就想,发达国家公民的这种高度文明素质是怎样养成的呢?据介绍,首先是严格的法治。毛病是惯出来的,我们执法,对行人太宽容了。结果,便是恶性循环,行人永远有恃无恐。而违规处罚太低,便又导致多数人效仿。其次,则是公民的责任心。少数人犯规,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多数人吃亏。因此,人人批评制止犯规行为,也是公民履行文明义务的体现。我在日本过一条不足10米宽的小街时,发现红灯亮了,但见两边没车影,便没有停止脚步。谁知,身后一老者用日语哇啦哇啦地把我训了一通。我明白,他是在说我呢,便连连点头认错。他却继续哇啦哇啦没完,我想,可能他在给我补上文明基础课呢!尽管我挨了批评,却心服口服。我很认真地回头看了一下,确认他并没戴什么特殊标记,只是一普通市民。
这便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明是养成的,但也是法律监督、全民监督出来的。文明,要靠公民对法敬畏,更靠全体公民的自觉维护、自觉监督。人人管我,我管人人;法管人人,人人尊法。只有坚持做到这两条,我们的市民文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青岛作为国际化城市,其市民的文明水准才能与发达国家接轨。
采访人三:徐斌(青岛大学日语系学生)
这是一个积极报名参加青岛市志愿者活动的小伙子,日语过了最高级别“一级”之后,他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志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了,于是,他报了名,经过选拔,2005年上半年,他顺利地成为青岛市不多的外语类志愿者中光荣的一员。
5月21日早,徐斌正在离家不远的一片空地上锻炼身体,额头上微泛着汗珠,对于创城,他侃侃而谈:“创城,我多少了解一些,听说今年9月就要公布入选城市大名单了。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对于青岛创城的关注度都是非常高的,不单因为我们住在青岛,学在青岛大学,更是因为青岛是一个出色的城市,她已经拥有了很多叫得响亮的荣誉称号,而‘全国文明城市’则是下一个奋斗目标,我们都对青岛市拿下这个称号感到很有信心。通过电视新闻和实际观察,我们感到,为了创城,从市政府到全市人民,大家都动起来了,真正形成了全市之力,声势很大,包括我们大学里,也有这样的活动,保持学校的环境整洁,强化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卫生素质等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也算是为创城做了我们的一点贡献。还有,最近看到市南、市北的很多老建筑正在披上‘新装’,加挂了红顶子,这些也是创城工作的一部分吧?我感觉老建筑是城市的一笔财富,给它们重新整整容,焕发一下青春,能使人眼前一亮,我们的城市看起来比以前更漂亮整洁了。从硬件上讲,青岛的层次在逐步提高,从软环境和人的素质上讲,我们也看到了变化,首先,我身边的大学生普遍素质很高,懂得文明礼貌,懂得谦虚之道,在与外宾交往的过程中,这种良好的素质也受到了外宾们的好评,我们知道,这时候,我们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青岛,所以,就更自律了。”停了一下,他接着又说,“创建文明城市是全体市民共同的事,有小部分人的不文明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当街骂人、出租车宰客等现象都是一块块小的污渍,破坏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采访人四:陈淑州(海滨绿化公司职工、五四广场保洁员)
由于没有被采访的经历,陈淑州显得有些不安和拘谨,但在记者的解释下,他最终道出了对创城最朴素的理解:“我的老家在莒县,来青岛做工,是海滨绿化公司的人,每天就负责五四广场这半边的卫生,差不多一天要干10个小时还多,从早上6:30干到晚上黑天。你让我说说创城的体会,我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来五四广场这边旅游的客人很多,有些人素质低,垃圾随地扔,我们就得跟着打扫,这个地儿是青岛的脸面,后面就是市政府,大贡献我也做不了,干好五四广场的保洁工作是我的本分。创城那是个很大的事儿吧?我觉得不管咱政府做什么大事,搞什么大活动,只要我把自己这点活干好了,让领导放心就行了。你说对吧?”
虽然他的话很朴实,但透着大道理,如果每个城市建设者都能像陈淑州这样想,我们的创城工作一定能打个大胜仗。
采访人五:伊莉娜 (青岛大学德语系外籍教师、德意志交流中心专家)
5月23日下午,在青大留学生公寓我们见到了来青两年的德国外教Irina
Rakowsky女士(中文名伊莉娜),满屋富有东方气息的家具和书法可以看出她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程度。
“无论从海滨风光还是从城市建设,在我所见过的城市中,青岛都是个美丽的城市,两年前初来时便给我这个感觉,两年后的现在感觉她更美丽了。她的干净、她的沿海一线都令人愉悦。”
伊莉娜说在德国时不知道青岛,但却知道中国的青岛啤酒。来青岛后,这里的海滨、这里的万国建筑、这里的气候都深深的吸引了她。问及她对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的看法,她的回答很直接:“我不是很明白创建文明城市的具体概念,但我能感觉到青岛两年来的变化。”据她回忆,两年前的香港路似乎还很空;两年前的东西快速路正在建设,与之交叉的福州路也是半建半通,倘若打车途经此线,堵个十分八分钟是必然的;两年前的海边木栈道也没有建设完全;两年前去五四广场或是海水浴场总会在边边角角处看到垃圾……现在出去看看,香港路已成为城市中心;东西快速路已是连接青岛东西部的重要高速路线,木栈道也已成为海天之间的完美连线,广场垃圾已是很难看见……
“没来中国之前,曾听说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的善良、纯朴,到了青岛发现确实如此。”伊莉娜说闲暇时总爱坐着公交车游览青岛的各大景点,看到公交车上的让座现象,就能感觉到青岛市民的文明素质。每次坐车,基本看不到儿童、老人、孕妇站在车厢过道,所有人都会争先恐后的为他们让座,这一点青岛、青岛市民很让她感动。
让她谈谈青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时,她思考了一会儿,“我感觉站牌上的类似‘办证’的贴纸太多了,既妨碍了人们看站牌又影响了市容。我觉得青岛的变化是飞快的,每个人的文明意识和素质都在提高,种种不文明的现象都会随之消灭的,青岛会成为文明城市的典范。”
结语
有的人说:“创城是件大事,大到只有政府才有发言权,才有执行的权利,我们市民插不上手。”他的话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市民的心理,其实,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件事情,不断克服和修正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完善每一个人的自身素质,这就是对创城工作的最大支持。
创城是一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每个市民都应该尽一份力量。(撰文/本刊记者 于丽 李莎
杨国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