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时30分,500余日军果然走来,一遇阻击,便向16团驻守的羊儿岭高地猛冲过去。    周希汉部的任务是去平辽公路作战,在这里打一下不过是让伤员多一点时间转移,没有必
要死打。于是,打了半个多小时后,羊儿岭高地就给丢了。    丢了就丢了,再找一个地方打一下,拖一拖敌人就行了。周希汉惦记着的还是8月31日刘、邓首长下达的任务。
   正在这时,两个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一看,是师部特务营的营长和一名警卫员。
   幸好打了半个小时,不然,叫这两个人到哪里去找周希汉呢?
   一听师部也在卷峪沟,周希汉气坏了。早知这样,羊儿岭高地怎么会丢给敌人呢!
   没办法,只好快夺回来。
   立即部署:16团的2个连攻左侧背后;38团的1个营攻右翼;16团的4个连兵分三路攻正面。三路攻击部队由2个团长1个政委各率一路,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夺回羊儿岭。
   7时多,进攻开始。
   敌军又是飞机低空扫射,又是施放毒气弹,又是刺刀肉搏,将我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打退。
   我军以必胜的信心、灵巧的动作、准确的枪法,一次又一次地往上冲。
   经过两个小时的苦战,13次反复争夺,羊儿岭高地终于被我军占领了。
   这次可得小心了!战士们抓紧抢修工事,准备迎战。
   除失而复得的羊儿岭高地外,周希汉部还占有两座高地,代号分别为1767和1670,羊儿岭高地的代号为1547。
   三座高地相互呼应,像铜墙铁壁,保护着正在转移中的三大首脑机关。
   正在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的敌军蜂拥而至。约1000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1547、1767和1670三座高地发起猛攻。
   这些日军其基干部队是从晋南调来的增援部队,是一支生力军。
   我军的3个团,从8月20日晚上投入战斗以来,已连续战斗了13个昼夜。总指挥周希汉8月18日晚接到任务,兴奋得当晚就“失眠”,连夜从师部赶回部队。战役打响后,又不敢多睡。快到转移阶段时,因敌情变化快,更是眼也不敢合,盹也不敢打。结果,双眼肿得连走路也要有人扶。部队的疲劳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这支部队还是刚刚打完一场大仗的部队。
   8月31日,这支部队在芦家庄部队阻击敌人,受到了三路敌人约2000余人的合围。激战两天一夜,最后才在9月1日晚上完成任务并摆脱敌人的包围,当夜行军至现在的战场。这就是说,全部队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并势必有一定的伤亡和较大的弹药消耗。再加上争夺羊儿岭的苦战,这种局势更严重。
   还有,总指挥周希汉是陈赓的参谋长,单独指挥大部队作战是第一次。16、38两个团中的38团,是一支新部队,即决死队中的一个团。
   日军对八路军曾有一个评语:“他本身之作战能力甚弱,虽说是正规军,也未超过土匪战斗力的范围。”
   好吧,那你的这支生力军就来打一打这支甚为疲劳、弹药消耗甚大、“作战能力甚弱”的军队吧!
   急于报复的日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整个阵地一动也不动。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仍是如此。
   当然八路军也是人,人都要吃饭睡觉的,这样硬打下去行吗?
   行!周希汉并没蛮干,他每次都是以1/3的人坚守阵地,2/3的人隐蔽休息。刘、邓首长下了死命令:“没命令,不许撤,一定要死守阵地。”不轮流休息一下,能坚持多久?
   21时30分。撤退的命令终于来了。这意味着首脑机关已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周希汉愉快地结束了这场从6时30分开始的长达15个小时的战斗。共毙敌300余人。
   部队转移到指定地点,已是第二天凌晨了。周希汉很想美美地睡一大觉。但一合眼睛,脑海里尽是那一个一个的战斗场面,怎么也睡不着。正在似睡非睡时,值班参谋跑来,兴奋地说:“参谋长,首长们都来了!”
   “首长们?哪来的首长们?”
   走进客厅一看,惊呆了。中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总部野政主任罗瑞卿、副主任陆定一都在那里。
   一场半路上碰到的,最初只是为了掩护伤员转移的战斗,竟成了一场保卫三大首脑机关的战斗!
   “我们代表朱、彭首长和刘、邓首长来慰问你们!”“你们打得很主动、很坚决、很顽强、很好!”
   “你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三大首脑机关的安全,功劳不小啊!”
   “你们在与上级失去联系,遇到紧急情况的条件下,机智灵活地处理情况,这种经验要好好地总结推广。”
   “部队伤亡如何?要好好休养,恢复体力。”
   “希汉,你们怎么刚好路过这里呀?刘、邓又是怎么找到你们的?”
   ……
   4、派陈赓去打一个大仗,我们好“买羊肉吃”
   从8月30日起,日军的7个独立步兵大队时而合成一个“拳头”,时而像毒爪似的分开,闹得我太行根据地到处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还使我三大首脑机关险遭不测。
   “不能让他们胡闹下去!”
   “派陈赓去歼灭一个大队,断其一指,以便部队休整,买羊肉吃。”
   9月5日,刘、邓下令:“敌36师团永野大队约600人,向榆社之双峰镇进犯。陈赓应率772团、25团,由北向南,希汉应速率16团、38团由南向北夹击,歼灭该敌。”
   386旅原有两个老团:771、772团。1938年11月129师全师整训时,771团改编入当时的青年纵队百团大战时的新4旅作基干,386旅便只有一个老团了。百团大战期间386旅的另三个团:16、17、18团,是在原补充团和东进纵队1、3团基础上改编的。
   刘、邓用兵,后劲很足。百团大战打响后,陈赓和他的基干部队772团作为总预备队,打了一些仗,但还没打过狮垴山、卷峪沟之类的大仗、恶仗。
   刘、邓有保留地使用772团这支精干部队,显然是在整体上部署了三步棋:
   第一步,用大部队全面出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时保留主要精干部队。
   第二步,出动隐蔽的部分精干,防止敌人攻我侧背。
   第三步,再出动继续隐蔽的精干,进行反“扫荡”,结束战斗。
   这里又牵涉到另一个战术问题。游击战术有句著名的口诀:“敌进我退”。9月5日,敌人刚开始“扫荡”,属于进攻阶段,为什么不退呢?
   “兵无常法”,打仗是最忌讳公式化的。
   “敌进我退”,是要在山沟沟里同敌人“打圈”的。9月5日,129师主力刚从连续作战半个月的战场上退下来,没有气力去同敌人“打圈”。这是其一。
   其二,敌人的生力军,也只有从晋南来的三个大队,其余也是由正太路、同蒲路、平汉路上的败军中拼凑起来的。打掉它一个大队,它就不敢乱动了。
   所以,刘、邓在下达歼击令的同一天,即9月5日,又下达了“休整令”,命令各部队休整,只抽调小部队来打游击,也就是同继续骚扰根据地的日军“打圈”,同时继续袭扰正太路上忙于修路、修据点的日军。
   一接到命令,陈赓就率772团、25团从交口出发,进抵双峰以北以东高地。出发时间是9月5日4时30分。
   周希汉率16团、38团立即出发,因路途较远,至13时才赶到战场。这时,前哨战已经打响。
   敌人的“永野大队”(实际上是永野支队,最初的情报误为大队,后纠正)是从晋南驻军中调来的一支生力军。进入我阻击区后,一部抢占了柳树沟、太平村、小崖坡一线高地,一部被我压在河沟内。
   周希汉部赶到后,我军对敌军形成包围。16时30分,我军对被围之敌发起总攻。
   激战中,38团一个营冲进河沟内,因受西北高地日军炮火的封锁,不能前进,形成近距离对峙。战至深夜,河沟内的日军向外突围,被我北面的772团、25团和南面的16团、38团穷追猛打,死伤大半,残部与高地日军会合。(39)